(3)黃體形成:排卵後卵泡壁塌陷,破口很快由纖維蛋白封閉,形成黃體。排卵後7-8天黃體發育到高峰,稱成熟黃體,直徑可達1-2厘米,突出於卵巢表麵,呈黃色。
(4)黃體退化:如果卵子未受精,排卵後約9-10天黃體開始萎縮,血管戚少,黃色消退,組織纖維化,稱為白體。在一般情況下,黃體的壽命維持12-16天左右。受精以後黃體將繼續發育。如果沒有受精,黃體將衰退,月經來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發育,並開始新的周期。
在性成熟期的婦女,除了妊娠及哺乳外,卵巢中總是在不斷地重複上述周期性的變化。
卵巢是如何分泌激素的?
卵巢為女子的性腺,卵巢的主要功能除了周期性的排卵外,就是分泌女性激素,包括激素和孕激素。這兩種激素在體內的含量隨卵巢排卵的周期而變化。目前認為,卵泡內膜細胞為排卵前激素的主要來源。在卵泡開始發育時,內膜細胞分泌的激素量很少,隨著卵泡逐漸成熟,分泌量也在增加,於排卵前達到高峰。排卵後,分泌逐漸減少。由於黃體也可分泌少量雌激素,因此排卵後7-8天黃體成熟時,雌激素的分泌又會形成一個高峰,但較前麵的峰略低而且平坦。黃體萎縮後雌激素水平日趨下降,至月經前達到最低水平。孕激素主要由黃體分泌,所以排卵後孕激素的分泌量才開始增加。排卵後7-8天黃體成熟時,分泌量達到最高峰,以後又逐步降低,至月經來潮時恢複到排卵前水平。此外,卵巢還可以合成與分泌部分雄激素。女性體內雄激素過多時,可引起一些男性化的體征。
從以上不難看出:①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有較嚴格的周期性②卵巢合成與分泌激素的功能依附於卵巢的排卵過程。例如,卵巢如果不排卵,沒有黃體形成,就不會分泌孕激素。
卵巢分泌的激素有何生理作用,相互關係如何?
卵巢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二者的生理作用有明顯不同,主要表現列於表2。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兩種激素之間的關係有時相互拮抗,有時又是相互協調的。正因為這種關係的存在,女性的某些生理功能才得以實現。例如,雌激素有利於子宮收縮,而孕激素則相反。妊娠末期有分娩先兆時,孕激素濃度下降,雌激素濃度相對升高,有利於誘發分娩。反之,假如有流產先兆,需要預防子宮收縮時,應該肌肉注射黃體酮,以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孕激素在血中的水平。此外,在有些情況下,孕激素隻有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例如,使子宮內膜由增殖期轉為分泌期,使乳腺的腺泡發育成熟等。
什麼是月經周期臨床有哪些表現?
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就是月經。一般將女孩的初次子宮出血稱為月經初潮,這意味著卵巢和子宮已經開始發育成熟。初潮的遲早與氣候、營養和體質等有一定關係,大多數在13-15歲之間。
月經周期指相鄰近兩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所間隔的天數,一般為28-30天。每個婦女的月經量可以有較大差別,而且臨床很難計算隻能以每日換多少次月經來粗略估計。近來經過研究,有人認為每次失血總量如超過80毫升即為病理狀態。正常的月經期出血大約持續2-7天。月經周期長短也因人而異,有的人短至不足20天,筆者見過每年隻有兩次月經來潮卻仍能夠正常懷孕者。不論月經周期的長短,一般都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第14天左右排卵,因此可以說,在不同的月經周期中,黃體期是相對恒定的。月經周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卵巢中卵泡發育成熟的快慢。鑒於每個婦女卵泡成熟的速度可以有自己的規律,月經提前或延遲7天左右時,我們也都將其列入正常範圍。
性成熟期的子宮內膜有哪些變化?
隨著卵巢成熟並出現排卵的周期性改變,子宮內膜也於性成熟期有周期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是直接受卵巢所分泌激素影響和製約的。
當卵巢內有卵泡發育成熟時,在卵泡所分泌的激素影響下,子宮內膜增厚,血管增生,腺體增長,稱為增殖期子宮內膜。
排卵後,在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增長的子宮內膜出現腺體分泌現象,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分泌晚期的子宮內膜約5-6毫米厚,可以清楚地分出基底層和功能層。功能層又分為致密層和疏鬆的海綿層,主要由腺體和間質組成,以適應受精後的卵子入內種植並生長發育。受.精卵孕育其中可以得到充足的營養和血液供應。如果卵巢能受精,卵巢內的黃體就退化,由於所產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量減少,血中激素水平降低,增厚的子宮內膜失去了支持,出現壞死和脫落,臨床出現伴隨子宮內膜脫落的出血,這就是月經。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實際隻是功能層,基底層是貼近子宮肌層的部分,在整個月經周期中並無明顯變化,月經期更不會脫落。下個周期開始,子宮內膜又從這層再生長與增殖,完成新的周期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