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生命回響(5)(1 / 3)

為了反抗管教嚴厲的父親,他逃家輟學。年輕氣盛、好打抱不平的個性,自然結交了一大幫狐朋狗友。人學好不易,學壞卻如急流行舟,一瀉千裏。

一開始,隻是個到處白吃白喝的小混混;慢慢地,開始學會向店家、攤販收取保護費;再之後,膽子越來越大,敲詐勒索、搶劫殺人樣樣都來。每進一次監獄,段數就加了一倍。

在他生長的呂良鄉,那些看他從小長大的鄉親,把他當成凶神惡煞一般,避之惟恐不及,就連小孩哭鬧,父母也會威嚇說:

“小心,王柄權來了!”

有一次,大概又是政策性的掃黑,他們這些在案流氓按照慣例被移送管訓,無意中看到警方公文,移送的理由隻有四個大字“魚肉鄉民”。

這四個字像根刺一樣紮在他的心上,每每在夜深人靜時,狠狠地刺他一下。

後來,他再度因殺人重罪被關進監獄。在監獄裏,在一位女孩(後來做了他的太太)鍥而不舍地寫信的影響下,他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為自己以往所犯的過錯在上帝麵前深深痛悔。

當時被判死刑的他向上帝禱告祈求,倘若蒙主饒恕,使他僥免一死,他願把一生奉獻給神。

上帝回應了他的禱告,死刑改判成無期徒刑。由於在獄中行為良好,因而提早假釋,他也履行對上帝的承諾,讀完神學院後,成為一名傳道人。

他決定回故鄉傳道,並不是為了“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站起來”,而是因為他自覺虧欠鄉親太多,如今是他還債的時候。

他的鄉親可以不這麼想,沒有人相信他會改變。於是,有如時光倒錯,現在輪到鄉親譏笑他、辱罵他,朝他吐口水、扔石頭,甚至有次上門傳道時,被那家的老太太用棍子打出門,仿佛要把他們從前受到的欺淩再還給他。他秉持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態度,他要用行動證明,浪子有回頭的時候,殺人犯也可以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他做到了。如今,在呂良,他是位受人尊敬的牧師,誰家小孩不學好,反倒有人會勸說:“找王牧師輔導一下吧!”

有時候是幾個字,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句話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

點滴悟語:

在瞬息萬變的人生中,不管你以後是大善還是大惡,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就會使你改變終生。

在屈辱中奮起

許多年前,作家於梨華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之所以走上寫作一途,全拜一位老師之賜。

於梨華年輕時就喜歡文藝,一心想進台大外文係,可惜聯考分數不夠,被分到曆史係。第二年,她想轉係,拿著成績單去見外文係一位負責的教授,教授發現她的英文分數並不理想,露出鄙夷不屑的表情,冷冷地說:“你這種英文,也想來念我們外文係?”

說罷,把成績單朝她臉上一扔。那一刻,混合著委屈、難堪、羞辱和憤怒的於梨華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她不但要學好英文,而且要用英文寫作,她要讓那位老師後悔自己的有眼無珠,以雪今日之恥。

果然,她在美國不僅拿到了英美比較文學的學位,而且在大學裏教美國學生寫作。早期,她以留學生為背景的作品曾吸引了許多六七十年代的年輕人,成為島內知名的作家。

不過,提起當年那位老師,心中的懷恨已變成感謝,她說,要不是那場侮辱刺激了她的好勝心和上進心,恐怕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吧!

點滴悟語:

不管別人怎麼看你,你都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而要在蔑視中奮起,用你的成功來對他們進行有力的回擊。

毅力支撐著成功

我生在礦工家庭,我很早就成了煤礦工人。

下井時我還不到16歲,1.44米的個子,在井下一幹就是三年。礦工的苦累和危險大家有目共睹,我曾親眼看見一個同事被岩石砸扁,也曾在塌方前的最後一刻死裏逃生,當時腿被支撐的柱子壓住,怎麼也拔不出來,而更大麵積的塌方又在眼前,領導甚至已決定鋸腿保人……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痛苦使很多人離開了礦山,包括和我同時進來的很多同學,通過各種關係,或者調動,或者想辦法弄個勞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