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避免禍殃的立身之道 (4)(1 / 2)

總之,人的表情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從一個人的外部表情可以窺探一個人的內心。在生活中要善於察言觀色,來判斷對方,而不能輕信於人,否則上當受騙後悔也來不及。

《增廣賢文》有一句話:“逢人隻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所謂知人知麵不知心,對別人,特別是不是很了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全告訴他,人和人之間要留有餘地。

其實人與人交往,是有安全距離的,注意保持一點距離,容易讓大家都感覺安全舒心。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是看不出一個人品行好壞的,也就很難決定交往的程度。在待人處世中,尤其是對摸不清底細的人,交往要謹慎,注意保護自己,交談時要有所保留。否則,吃苦受傷害的將是你自己。

要學會察言觀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裏耶夫斯基。

眾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二戰”期間,斯大林這種過於“自我尊嚴”感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裏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

華西裏耶夫斯基的進言巧妙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耶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的“閑聊”,並且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的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裏耶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於是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來源。

斯大林晚年的獨行專斷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華西裏耶夫斯基之所以還能夠不斷地讓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確的作戰計劃,就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發表不同意見,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閑聊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用這些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斯大林的軍事觀念,使他在受到啟發後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確的決策。

可以說,潛移默化是顧及對方自尊、避免對方逆反或引起衝突的良好方法,它能在不露痕跡中達到進言的目的。這對於幫助他人啟迪心智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話的方式有多種,比如直言不諱、迂回曲折、正話反說、潛移默化、察言觀色等等。其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力求使自己表達的觀點嵌入對方的心中,並為其接受。而不同的情形下,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為此,說話應根據不同的情形,該直接時直接,該婉轉時婉轉。如果一味的直言就不可取了,因為不適當的直言如同反麵說話一樣,是一種消極和否定的語言暗示,不是使人低觸反感,就是使人顧慮重重,增加心理壓力,在很多情況下,潛移默化,婉轉表達,不失為一種尊重之中便於接受的良法,它能使人回蕩著春風宜人之感。

雖說是“忠言逆耳利於行”,但一般情況下人們大多是不喜歡聽“逆耳”之言的,就是一些有理性認識的人,也往往會在“逆耳”中產生反感情緒。

可以說,就連再開明的領導其實在內心裏也不會歡迎太直白的“逆耳”言詞。即使你的意見非常中肯,他對這樣的進言方式也會不滿。為此,潛移默化不失為一種良好啟迪的途徑。

善於啟迪人心的人,應當借助人心中已經證明了的地方漸漸地啟發開導他,不要生硬地打開心中一時還想不通的地方:善於改變世風的人,應該先從容易改變的著手逐步使它改變,不要輕易地改變其中難以改變的陋習。

換一種方式表達意見

說話要靈活自如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不斷探索多種語言風格。有些話,非直言不諱不行,但生活中並非處處都要“直”,有時候把話說得巧一些,這樣的語言表達效果會更佳。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的那種銳意進取精神了。

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光鮮的駿馬,心裏高興極了。楚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每日裏嗜馬如命。不料事與願違,沒過多久,這馬便死了。楚莊王非常痛苦。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金殯玉葬,以大夫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