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誌向,但不是有大誌就能實現大誌。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遭遇,所以要能夠忍受失敗的痛苦。而有些痛苦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舍棄才會不斷纏繞著自己。當自己有了舍棄的智慧時,就會豁然開朗,人生會馬上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有舍有得,人生才會進退自如。
1、舍得的真諦:有舍才有得
人的成長,不在於有無得失,而在於學習如何有得有失。聰明的人從不擔心失去什麼,而會思考應該得到什麼;愚笨的人則隻惶惶於失去一丁點兒東西,而不曾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16世紀法國的一位大思想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都來一點兒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拍出《一一》等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的影片的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在2007年因病不治身亡之後,他的兩任妻子各自寫了一封信。
蔡琴信的標題是《就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信中說:“楊德昌就這麼走了……這個時候,說什麼也說不清楚我的五味雜陳!回想當初,當我確知彭鎧立和他的戀情,到決定當機立斷成全他們,再到辦完離婚手續,甚至今天他去世……我深深地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地愛過……細數一生他一共完成了八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十年裏,我竟見證了一半……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記錄者。時間會給他所有作品一個公道!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就當做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彭鎧立的手書標題是《楊德昌的最後七年》,寫的是:“楊德昌導演已於6月29日下午l時半於洛杉磯比華利山的家中辭世。2000年5月最後一部作品《一一》於戛納獲大獎之後,楊導演即被診斷出零期之大腸癌。7月旋即決定開刀,9月兒子出世。短暫休養之後,在2001年於戛納當評審之際決定下一部電影為劇情動畫片之目標。……6月25日開始略顯昏迷,仍緊握鉛筆畫簿.呈現的畫已出現超現實的影像如眾人搶搭火車之景……6月29日下午l時半於比華利山家中,於妻子相伴之下,安寧辭世。”
蔡琴文如其人,人如其歌。一封告別信寫得意猶未盡,感情充沛。而彭鎧立則是近乎平淡地描寫了和楊德昌導演共度的歲月以及他最後的時光,克製而理性。
無疑,兩位女性都是傑出的。一個是歌壇常青樹,一個則是名導心心念念著的賢妻良母。
蔡琴和楊德昌的十年婚姻結束之時,他們十年柏拉圖婚姻曾讓無數人驚訝不已。個中原因和感受隻有當事人才能確切知道。但是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我們不難看到,那段婚姻留給蔡琴最深刻的記憶依然是寂寞多過甜蜜,最後是因為她的“舍”才成全了楊德昌和彭鎧立的“得”。而她的“舍”中又帶著那麼多的不舍和不甘。彭鎧立則並沒有因為“得”而多麼喜形於色,並不張揚,從容而自然。大概也是因為最後的歲月是她和楊德昌共同度過,所以不遺憾。
從這兩封信中可以看到的是蔡琴的“舍”並沒有真舍,而彭鎧立則是真的以“得”的姿態去麵對了。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就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亂撞,他們不但最終達不到目標,而且每天都會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新《臥虎藏龍》裏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舍棄,生活中魚和熊掌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棄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豪氣,是更深層麵的進取。我們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負擔太重;之所以負擔太重,是因為我們還不懂得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於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迎接生活的轉機,度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心裏才會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2、明確目標,合理取舍
有時候,如果我們隻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就很難接受別人的東西。對於懂生活的人來說,放棄不是失敗,而是智慧。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爭奪,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追求,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著名文人柳宗元曾寫過一篇題為《蝜蝂傳》的文章,它寓意深刻,讀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