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現在。
李承業開始那麼生氣,讓情緒不加隱藏流於表麵,當然他心疼妹妹這是真的,但是,這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百姓的愚昧讓他想起複國的艱難不就是因為懂“仁義禮智信”的忠義之士太少,才讓他隻能拚拳頭。暗衛的無能讓他代入了自己擴充勢力的無力,人在挫折之中是很容易遷怒的,但反過來,這也是一種發泄的渠道。
但是,當謠言中的另一個主角居然是唐珩安時,李承業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的可操作性。
做為一個流亡的皇族,除了自己能夠招攬一支替自己征戰的軍隊外,還有一種辦法可以加強自己的實力,那就是借勢!
借一個強大的國家的勢!
權謀這東西是李承業從就要學習的,在勢弱的時候怎樣爭取一些同盟軍更是首先了解的,曆史為鑒,亡國公子借他國之兵複國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當初來到唐國,找尋親人是一方麵,想看看能不能得到唐國的幫助也是一方麵。
隻不過,他想撥亂反正是國家內自己的事情,真要讓他國軍隊加入,那就變成了國與國之間的事。
唐皇是個從來不幹涉他國內政的人。從他登基以來,就與周圍的國家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唐國不會主動去侵犯別國的土地,也不會插手他國的內政,願意一直與周邊的國家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別人不來冒犯唐國!
敢於先行冒犯唐國者,雖遠必誅!
唐皇上位之前,不過是先帝不受寵相當於是發配的邊境的皇子之一,唐國與北方遊牧部落接壤,他在做王爺期間,鎮守邊境從未有敗績,當年各國大亂,唐國也不平靜,他卻最先統一唐國內亂,並且發布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短短十餘年,讓唐國從與其他國家勢均力敵發展到最強的國家,這手段,是所有為人君者都想擁有的。
而且,唐國強盛之後,也一直遵守自己的誓言,從不主動並吞別國,讓各國也暗地裏鬆了一口氣。李承業想要借兵,那也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從接受人君教育的李承業不是傻白甜,哪個有雄心大誌的君王不想青史留名?擴張版圖坐擁下?隻是,他想謀的,要麼有情要麼有利,才有能夠打動別人的可能。
於情,兩國之間沒有姻親關係,想要以情動人都不可能,於利,他跟他的弟弟,李國現任國君比起來,那是一點能夠讓人相信的地方都沒有,畢竟,真要送城送錢,人家現在就可以做主,而他能夠給出來的,不過是空口承諾而已,還是根本不知道能不能夠成功的空中大餅,誰會去冒這個險,而導致自己多個話柄。
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傻子都不會去做的!
但是,不需要自己付出什麼的善意,倒是多多有益。所以唐國對這落魄王子的招待還是很熱忱的,也為他的尋親提供了很多方便,還是那句話,未來如何誰都不知道,多一個朋友從來都比多一個敵人劃算。
但是,現在這個事情給了李承業一個好機會。
唐珩安不管受不受寵,都是唐皇的第一個兒子,他的親事,自然也能夠得到多幾分看重,以前他沒有考慮過聯姻,那是因為雙方的條件不對等,貿貿然提起除了惹人笑話別無好處。
但是現在這兩人扯在了一起,事實也不如謠言的不堪,謠言中,連唐珩安的影子都看不見,招弟卻實實在在的受到了傷害。
他不會也沒有辦法因為此事就要求唐珩安負責,但是,他卻可以借此事與唐珩安商討一下解決的辦法。
最好,能夠讓唐珩安處於責任心自願負責。要知道,他們的現狀讓招弟不可能進入唐皇的選媳名單,但是,唐珩安自己選擇的話那就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