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弟本來準備沿著修建中的城牆走一圈的,即使有車子借力,還是累得夠嗆。而且,以前知道這新城會建得大,卻不知道會有這麼多,走到半路就另外選了條路回來了。
不過親自看過一遍,摸清楚了情況再累也值得了。
如果以招弟她們居住的這一片山脈為坐標來看,她們背後是深山老林,到她們居住這裏雖然山勢漸緩,跟那些丘陵比起來,仍然算是高山了。
新城則是把周圍稍平的地帶全都圈了進去,大概修房子的時候會把中間的幾個丘給削平,雖然費點力,但是規劃下來也不知道是誰倒黴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招弟她們曾經去過的那個城城門是跟這一片山脈平行,而新城也是卻反了個方向。看來是會新開一條路與外麵的官道相連了,也許到城修好之後,原來的那個老城會受到一些影響。
而招弟她們這個地方就是新城的背後了,一般來每個城市都會有幾個城門的,但是卻不知道這邊會不會有城門,如果有的話又會開在什麼位置。
帶弟除了自己觀察也挺注意收集資料,可惜每個人都隻知道自己麵前三寸,沒有什麼有用的消息。不過收獲還是有的,帶弟出去的時候是帶了削皮器出去的,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時不時的摸一個土豆出來削削,削好了就丟裝了水的桶裏,有看著新奇上來打聽購買的,也聊上幾句,聽過了年之後有大軍進駐,也會任命知府帶工匠進來細致規劃。
進駐的軍隊大概是彥王的隊伍,按道理一個城池本身也應該有守軍的,不過王府也在這個地方,招弟也搞不懂古代這些是怎麼分的了。或許兩個隊伍是分開的不過一起進來?
畢竟現在這裏的情況擺這裏的,能用的人太少,要想加快建設隻能從外麵調人進來,所以,懂不懂的也沒有關係,隻要知道會多不少人就行了。
人多,就意味著有市場。
做為一個曾經夥伴全都是獨生子女的人口爆炸時代過來的人,招弟是習慣了不管走到哪哪都到處全是人的旅行的。可是這裏,即使弟弟妹妹多了四個,知道的人家也是多個子女,但是卻根本找不到那種人多繁榮的景象。
村子裏就算了,鎮上隻有趕集的時候才能看見人擠人,平時完全門可羅雀。總是要親身經曆親眼看見過才能明白晏子為什麼會驕傲自己國家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揮袖成雲。也才懂為什麼古時候一個地方的人口增加會列入當地執政官的政績考核。
沒有人來刺激消費,沒有人來生產物資,走哪繁榮去?
遠的不,隻這個城池的修建,例行服役的除外,提供了多少工作崗位?又帶動了多少經濟消費?
招弟她們看似左手買來材料,右手加工後賣出去,可是就在這一進一出之間,培養了多少人的消費習慣,以前需要什麼先想著自己做的,現在會先看看有沒有賣的,再算算帳,劃算就直接用買的。
造成這一切改變的原因追根究底還不是他們比以前更容易掙到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