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這個數字,招弟也驚訝的合不攏嘴了。
她是知道賺了錢的,即使東西進進出出,可是秋收以來買了不少回來,隻要看現在有的東西跟以前的存貨差不了多少,這上麵大致差不多也就行了。
隻是又添置了不少東西,加上每買肉都是一筆很大的支出,招弟是覺得,隻要能回本,再落下添置了的東西,再把家人的生活開支走了,她們這生意就已經算是賺了。
隻有自己做了,才會知道看著簡單的生意,會有多辛苦。
她們很早就得起來,每的練功時間是不能丟的,然後就得開始為一的生意做準備,還得把家裏的家務活幹了。
下午回來,又是準備,又是家務活。等到把這些都弄好,人已經累的隻想趕緊去床上躺著了。
不然數錢該是一件最興奮的事情,她們怎麼能丟那裏根本不想動呢?實在是根本不想再勞心費力了。
招弟沒有學過會計,也沒有接觸過這些東西,她會的,也不過就是管好自己學費的經驗罷了。
起初是想著把投入的糧食什麼的按市價算出來,對別人頭疼的算術對她來隻是最簡單的學生都會的東西,然後再加上每日買的肉錢加上去,再加上添置的東西,這就是成本了。
再用收入減去成本,再除以她們擺攤的數,就是每的收益了,也可以是她們的工錢,然後再看是否能夠支撐起請人的費用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看來,這麼簡單的做是不行了,既然這個生意居然這麼賺錢,她腦子裏又還有無數個新鮮點子,那就可以把這生意長期做下去了。
現在擺個攤,城池修好了可以盤個店麵,以後的生活都不用愁了。一直這麼下去,幾個弟弟妹妹喜歡的還可以全都照著她們的性子去學了,有錢,任性。
感謝她曾經點亮了吃貨屬性,從不看電視的她,《舌尖上的中國》可是一集不拉的,再加上自己也走了不少地方,哎喲喂,南地北那是有多少美食給她撐腰啊,就算一一樣那也能撐好幾年了啊。
那麼,從一開始,她就得把帳好好的給做好了。
至少要從賬本上能夠看出原料的變化,生意的好壞,把規律給摸清楚才行。順便還得觀察下客戶群,除了軍士些,那些民夫也是需要大力攻略的,展成固定客戶是最好的。
除了養成消費的習慣外,還得東西確實實惠才行,等真正做到了自己做與去買的價格都差不多甚至算下來自己做更貴時,別人自然會知道怎麼選擇。
這點現在很難做到,畢竟有個人工在裏麵,可是現在的人是從來不算這個的,甚至連柴火他們也是不算在成本裏的,那麼唯一製勝的隻有味道了,隻有他們自己做不出這個味道,或者是要做出這個味道來花費太多不劃算太麻煩,這樣他們也會選擇直接買。
要降低成本,還得保證品質,現在唯一能夠選擇的居然隻有擴大生產
畢竟現在原料的價格已經是最低了,隻有肉食上麵以後可以想想法子,現在麼,完全沒有辦法,生長,是需要周期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