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務實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4)(1 / 2)

劉東是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工程部經理。他口才好,又極懂得周旋,上司對他很是器重。在外地的一樁工程收尾過程中,公司與當地居民發生了糾紛,公司就安排劉東來處理這件事情,希望通過他與外地公司的幾位負責人的共同協調,把這件事處理妥當。

但劉東覺得,這些事務不屬於他的職責範圍,因而工作起來不積極;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又自恃是總裁派來的人,總是一意孤行,不與分部負責人積極配合。另外,他不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情,還與當地居民發生了尖銳的衝突。調節的結果可想而知。當總裁責怪他時,他卻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分部負責人的頭上,並聲稱事情到這種地步,與自己毫無幹係。總裁對事情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後,終於了解了事情的全部過程,不但給了劉東罰薪處分,還對劉東的人品和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事隔不久,劉東又因為公司業務,與分部那幾位負責人進行了工作方麵的交接。大家都知道他當初為了推托責任嫁禍於人的做法,對這個人大家都沒有好感,在工作方麵盡量減少接觸,甚至有些人在工作上並不配合,最終導致了劉東業務上的失敗。無奈之下,劉東不得不辭職,離開了這家極有發展前途的公司。

像劉東這樣明目張膽地嫁禍他人,做法固然令人厭惡。但是,在一個公司內部,找替罪羊似乎早已成為了一種風氣,責怪別人成了一種習慣,大家都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責任,就不會再感到道德的壓力與約束了。於是,推卸責任變得理所當然起來。有時,這個受責怪的對象可能並不存在,是一位莫須有的員工。例如,當有人問“誰又把這個弄錯了?”“究竟誰負責?”員工常常這樣回答,“不知道誰在上一個工序沒有按時完成!”。人們稱他為“誰”。有了他,大家都可以把事情怪到他頭上。

這樣,CEO責怪副總裁,副總裁責怪經理,經理責怪員工,員工責怪客戶,甲部門責怪乙部門……形成一種奇怪的“責怪鏈”。這樣一個組織,以及在這個組織中工作的員工,他們的未來恐怕不容樂觀吧!

找替罪羊不僅對問題本身於事無補,而且會影響團結,形成內耗,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職員之間勾心鬥角,使得員工無法安心工作,也不願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公司服務,極大程度地摧毀了員工個人的創造力。因為出現差錯的話,還會有莫須有的“他”來做替罪羊。

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員工主動為客戶的不滿承擔責任;經理多想想員工的失誤是否由於自己的指導出現問題;總裁做出敢於承認錯誤的表率;銷售部門業績不佳時,開發部門主動改進工作……那麼,這個公司的運營會怎樣?這個公司員工的積極性會怎樣?

所以說,把“責怪鏈”變成“責任鏈”才是改善之道,這樣才能切實地做好個人責任意識的提升與培養,集思廣益,通過團隊合作把事情做好。“責任鏈”形成了,在這種環境中工作,每個員工必定願意盡自己的力量推動每一項計劃,公司也勢必會蓬勃發展!

務實需要堅強的意誌做後盾

什麼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如果沒有堅持,如果沒有“釘子”精神,誰能將這些不容易的事情做到呢?所以,能堅持不懈的人,是最值得我們敬重的人。

堅持,是務實的具體體現。堅持,需要巨大的毅力。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上課的時候,曾對他的學生們說:“從今天開始,我要求你們每天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總共甩300下。”說著,蘇格拉底作了一遍示範動作。然後問:“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笑著回答道,就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有多少同學每天堅持甩手300下?”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次,有80%的同學自豪地舉起了手。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一年之前,我要求你們每人每天堅持甩手300下,請做到的舉手。”結果,隻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