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力戒空談。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它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讚譽漢景帝兒子劉德嚴謹治學態度的話。原文是:“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實。”唐代的嚴師古注釋“實事求是”說:“務得事實,每求真實也。”這裏是說:做學問,務必掌握詳細真實的資料,以得出與實際相符合的結論。

務實,必須靠實事求是。換句話講,培養務實精神,首先必須在組織內形成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與氛圍。實事求是是我們各級各類組織培養務實作風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們的許多企業和部門缺乏這種實事求是的文化氛圍。相反,形式主義的東西倒是盛行。

俗話說:“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現實工作中,有些下屬不去認真領會領導精神,也不去了解工作中的詳細情況,隻習慣於做表麵文章,空喊口號。最終的結果隻能是表麵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際上是空空洞洞。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本身,都要有一種務實精神。

務實對於企業來說,是所有工作業績的有力保障:企業品牌的市場推廣需要務實型員工踏踏實實地做好品牌推廣工作;產品的銷售需要務實型銷售人員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客戶拜訪和客戶關係維護;而企業要想擁有更多的忠誠客戶,就必須依靠客戶服務人員腳踏實地地開展客戶服務活動。

台灣塑膠企業集團總裁王永慶就曾說過:“我認為IBM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它從事電腦科技行業,而在於它一向都能腳踏實地,從基礎的地方著手,並且追根究底,探求出事物的道理之後,確實加以履行。IBM有員工手冊近十種,而手冊內容包括從如何開車到如何對客戶提供良好服務,樣樣都有。從這一點就可以了解,他們的踏實做事的精神,實際上超過了其他任何開發中的企業。”

一位管理界的名人曾這樣說過:“企業裏的管理者和員工,不缺勤也不缺智慧,最缺的就是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務實的職業精神。”

在德國企業裏,無論是高層的管理者,還是最基層的員工,他們都致力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事。“好”的意義在德國人的字典裏比原來的“好”更加深了一層,他們不僅僅要完成工作,而且在完成工作後要先自行檢查,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核對,絕不放鬆。

對於德國人來說,90%的完美並不表示完成了工作,他們甚至會為了達到另外10%的完美而付出和90%的完美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僅是德國人務實作風的冰山一角而已。

事實證明,培養務實的工作作風有利於員工自身潛能的不斷提升。員工通過紮紮實實地工作和學習,還可以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具有務實品質的企業員工完全可以通過踏踏實實地工作彌補學曆以及資曆等方麵的不足,而且能夠始終堅持務實工作的企業員工總是能抓住並創造機會獲得成功。

此外,務實還需要有高效做保障。

當今社會,就是快魚吃慢魚的社會;商場如戰場,誰能夠以最快捷的方式出手,誰就掌握了獲勝的主動權。“今天的生活在20年前是富翁,今天的生活在20年後是貧民”。“富翁貧民論”的定律揭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真知。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刻刻講究一個“快”字,把效率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企業的管理部門,一定要講究管理流程的簡捷化:能夠當場決定的事情,決不開會討論;能夠快速處理的事務,決不形成文件;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決不推給他人;能夠今天完成的任務,決不延遲到明天……

高效務實,反對整天坐在辦公室裏遙控指揮、高高在上,不願下基層解決“繁瑣問題”的務虛作風;大力提倡下現場、見實物,麵對麵地溝通交流,服務基層,解決“瓶頸”問題。

務實精神與一切成功相關,與所有美德相連,是事業的根基、人生的基礎、道德的命脈。離開了它,社會將歸於渙散崩潰,生命會變得暗淡無光,企業會變成一盤散沙。因此,求真務實是企業的重要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乃至道德標準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一切工作都必須貫穿始終的紅線。

本書從諸多方麵詮釋了務實的真諦,指出了務實的現實意義,探尋了不能務實的根源,並為如何做到務實提供了有益的建議。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了解如何做一個務實的員工或者領導,如何樹立務實精神,如何建立一個務實型的團隊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務實能力等諸多方麵的內容。

編者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