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愛國英雄(一)(1 / 2)

“青史憑定是非”——近代傑出的愛國者林則徐

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矗立著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上鐫刻著十幅浮雕,記錄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英雄業績。其中第一幅就是虎門銷煙的動人場麵。提起虎門銷煙,人們便自然想起近代開端時期傑出的愛國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裏。童年在他父親執教的私塾中讀書。由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3歲便考中秀才,20歲中舉人。1805年,進京參加會試落選。回家後,先是當塾師,後在衙門當文書。1811年,26歲的林則徐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當了幾年的小京官。在京師,麵對封建“衰世”,他潛心鑽研經世致用之學,探索曆朝興衰盛廢的原因,以嶽飛、文天祥、於謙等為榜樣,立誌做一個振衰除敝、治國安邦的良臣廉吏。

1820年秋,林則徐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員。從此官運亨通,青雲直上。自1823年至1836年,先後從按察使、布政使擢升為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成為獨當一麵的封疆大吏。

當時,清政府麵臨的最大問齒是鴉片的泛躍及其帶來的一係列社會問題。

鴉片,又叫大煙,是一種吸了容易上癮沾毒品,具有強烈的麻醉性,嚴重損害吸食者的健康。當西方殖民者企圖以商品打開中國大門遭到失敗之後,他們選擇了罪惡的鴉片貿易。於是,英國千方百計地在印度擴大鴉片生產,通過其所屬的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出大批鴉片,又采用走私和賄賂清朝官吏等卑鄙手段,將鴉片偷運到中國的各個地域。輸人中國的鴉片年複一年地增加。美國和沙俄也參與販賣鴉片的罪惡勾當。

鴉片吸食者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成員及其依附者,但在他們的引誘下,不少平民百姓也沾染了這種惡習。據1835年估計,全國鴉片吸食者達200萬人之眾。吸食鴉片的兵丁也不在少數,他們隨身帶有兩杆槍:一杆是當武器的槍,鏽跡斑斑;一杆是煙槍,則油光發亮。“雙槍”兵的不斷增加,很快地削弱了清軍的戰鬥力。

鴉片的泛濫,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長期以來的優勢,造成了大量白銀外流,這使全國出現了嚴重的“銀荒”,白銀昂貴,銅錢躍值。清政府的稅收隨之發生困難,財政出現了空前危機。

對這殺人不見血的鴉片,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痛斥鴉片為“妖煙”、鴉片躉(曲!!盹)船為“鬼船”、鴉片販子為“番鬼”。人們堅決要求掃淨煙患,並發生了要跟英國侵略者算帳的吼聲。受鴉片毒害最深的南方各省人民自發展開了搜繳鴉片、煙具:取締煙販和吸食者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