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後因避亂遷居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而立之年後開始授徒講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餘人,其中獲得巨大成就的有七十餘人。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發生內亂,孔子被迫離開魯國,前往齊國投奔齊景公,但沒有得到齊景公的任用,所以不久後又返回魯國。魯定公即位後,開始任用孔子,在這時期,孔子曾官至大司寇(相當於代理宰相)。然而,就在孔子即將把魯國帶上真正富強的時候,卻遭到“三桓”(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的排擠。於是,孔子隻好再次離開魯國,周遊於衛、陳、宋、蔡、楚等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國統治者的認可。直到68歲的時候,孔子才結束了為期14年的漂泊生涯,再次回到魯國,專心從事著述和講學工作。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社會。雖然他最後沒有獲得成功,但他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精神,卻一直影響著他身後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以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對於中國知識分子性格、氣質的形成,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學習方麵,孔子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而且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於對各種知識都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孔子在學習方麵也可謂是學無常師,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並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孔子不但知識淵博,而且多才多藝,在當時就幾乎被當成是無所不知的聖人。但是,孔子自己卻不這樣看,並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可見,孔子的謙虛也是聞名的。或許正是這種謙虛好學的態度,才讓孔子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和高深的學問吧!

在教育方麵,孔子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開創者和“有教無類”的實踐者。這一點,《論語》對其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將孔子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活脫脫地展現在每一個讀者麵前。比如,同是回答弟子問“仁”,孔子對顏淵的回答是“克己複禮為仁”,對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對司馬中的回答則是“仁者其言也訒”。那麼,孔子為什麼用這種不同的答案回答同樣的問題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顏淵的學問和修養在孔門弟子中是最高深的,所以孔子隻回答他關於“仁”的綱領,而仲弓和司馬中的學問則不如顏淵,所以回答他們時,就必須談到“仁”的細目。從孔子的這種教育方法中,我們不難從中看出孔子育人的高度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