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溯源(上)(1 / 3)

張姓溯源(上)

人們都說張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多是一個方麵,曆史悠久又是一個方麵。書上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就說明一個問題:人多。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專家考證,張姓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即七千八百萬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而且分布極為廣泛,以北方較多,陝西省不足百分之七,其它各省均高於百分之八。

張姓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唐朝有個名叫林寶的人,寫了一本《元和姓纂》的書。書中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製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史記&8226;五帝本紀》裏麵又進一步做了解釋: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說:帝瑞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由此可知,青陽就是玄囂,青陽所居之江水,東漢時期有個名叫應劭的人,在此批注為“古江國也”,其地址可能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大林鄉塗店附近。

青陽的兒子揮,與古帝瑞頊同是黃帝之孫,應該生活在同一時代,他所擔任的“弓正”之職,是監督管理製造弓箭的官職,應在瑞頊之時,活動地點也應該在瑞頊的都城——帝丘一帶,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附近。弧星即弧矢星,共九顆,在天狼星東南方向,其中八顆星如弓形狀,一顆星象矢,在大犬、船尾兩個星座之間,與上弦的弓箭極其相似。揮經過許多夜晚觀測,從弧星形狀受到啟發,研製成弓箭,弓箭成了人們打獵的主要工具。

這項發明,對當時那個原始社會來說,應該是一項非常傑出的貢獻。

因此,黃帝便賜張為姓。

張揮便是張姓始祖。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與官名弓正及星名弧,有著密切的聯係。

南宋人鄭樵在《通誌&8226;氏族略》一書中,認為林寶等人的說法:“非命姓氏之義。”他老人家的觀點是:晉有解張,字張候,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候之字以命氏可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張姓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係晉國大夫解張的子孫,以其字為姓氏。解張即張候。這個說法顯然有誤。因為西周宣王時,有位卿士姓張名仲,以孝著稱。說明在周宣王之前就有張姓,而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解張,隻不過是張仲的後裔而已。關於這個說法,《新唐書&8226;宰相世係》一書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候生老,老生趑,趑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文中提到的三卿分晉,是指公元前四零三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的事情。

韓國初建都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金陵一帶。正式建都陽翟,在今河南省陽翟一帶。公元前三七五年,韓哀侯滅鄭,又遷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國於公元前二三零年,被秦國所滅。所以,張氏在戰國時期,主要在河南境內繁衍生息。後來,又從河南省走向全國各地。據《新唐書》與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書記載:張開地任韓相,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良)字子房,漢太傅、留文成侯。(良)生侍中辟疆與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金(大司馬),金生千秋(陽陵公乘),(千秋)字萬年。千秋生嵩,嵩生五子:壯、讚、彭、睦、述。壯生育,育生裔,裔生皓,(皓)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鍵為,也就是如今四川彭山東。皓生宇,北平範陽太守,避地居方城,在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宇孫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華)生二子:偉、韙。偉,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興,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後,徙居襄陽,今屬湖北省。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世孫隆,太常卿,複返河東,後遷居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