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附錄:李嘉誠的商業傳奇(3)(1 / 2)

1986年,李嘉誠所統率的和記黃埔捷報頻傳。在李嘉誠的揉和中,在西方之精華的高科技管理之下,和記黃埔成為除銀行業之外的香港最大的多元化投資控股及貿易公司,是香港規模最龐大、獲利最豐厚的桂冠集團之一。正如李嘉誠在1986年度和記黃埔的業務報告中所言及的:“本集團堅持不渝之目標是不斷茁壯成為一家基礎廣大,而主要業務以及控股權利中心仍牢固植根於香港的國際性集團。”

這一年,和記黃埔屬下的和記電話,通過28處無線電發射,接受台通達全港各地,成為香港分區訊號係統式手提及流動電話的最大經銷商。同時,早在1986年就著手收購的和記傳呼有限公司,動用港幣2億港元收購香港20家傳呼公司,成為占有率達40%的全港最大的傳呼公司。

1986年11月,李嘉誠部署和黃與長江實業重新組織一家公司,在歐洲發行總值港幣7.8億元的可兌換的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債券。通過這次變相批售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獲利高達2.5億港元。

1987年9月14日,大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之氣勢的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興奮地宣布:其控製下的四家上市公司已經集資103億元,並且動用其中的29億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4.9%之股份,其餘用於擴建第六、第七號碼頭,以及興建四號碼頭貨物分發中心。

自80年代後半期以來,李嘉誠一改從前在香港所進行的長期策略性的收購活動,重新著眼自身結構與業務的整頓和進一步加重業務國際化的比重之有關政策。

首先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組活動:1987年將港燈集團的非電力業務分拆成為嘉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1988年長江實業進一步將青州英坭私有化;1989年和記黃埔將屬下的安達區大亞集團售予長江實業。

李嘉誠這一係列調整集團內部的組織結構等措施,不僅僅便於理順集團內部的業務分工和利潤分配,而且也為今後新的投資創造條件。接下來,李嘉誠還通過加強對和記黃埔的貨櫃碼頭和電訊業務等方麵的投資,促使業務進一步多元化。

1986年,李嘉誠財團趁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時期,收購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權。其中李嘉誠家族占9%;和記黃埔和嘉宏國際各占互成權益的UnionFaith占43%,共耗資32億港元。

1986年,李嘉誠進軍北美能源業的同時,並沒有放過歐洲能源市場。同年12月初,李嘉誠私人斥資港幣1000萬元,收購英國倫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權。

1988年4月,李嘉誠聯合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誠持有股份10%的加拿大國際商業銀行,在加拿大成立協和太平洋公司,獲得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88年6月,李嘉誠將擴張的目標回首注目於騰飛之中的亞洲地區。

李嘉誠聯合香港商界巨亨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軒、曹文錦等,投標獲得政局穩定、深具潛質的亞洲四小龍之—新加坡的展覽中心發展權。

1989年,李嘉誠統率和記黃埔成功收購英國Quad—rant集團的蜂窩式流動電話業務,成為和記黃埔通訊業務進軍歐美市場的起點。

1990年6月,和記黃埔又以1.6億港元收購美國通訊器材製造業AT&E集團的可換優先股。

李嘉誠揮灑自如地揮舞著集資收購戰的魔棒,進行了一係列的收購行動。

統率李氏王國內外並舉、縱橫馳騁的李嘉誠,為他嘔心瀝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宏偉基業,在激動人心的全球大商戰中進行著令人為之振奮的全麵出擊。

四、知人善任,飲水思源

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突飛猛進的世界。貫穿在這種劃時代的大變革之中的世界經濟,也呈現出愈來愈激烈的商業競爭態勢,而這種激烈的商業競爭,實際上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和智慧的競爭。

李嘉誠正是其中主宰和操縱這些競爭的高手。

50年代初期就跟隨李嘉誠南征北戰的創業者——人盛頌聲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誠創業興家的將相之才。

1980年,被李嘉誠提升為副總經理的盛頌聲,在回答記者關於“長江實業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終能脫穎而出,原因何在”的問題時說:“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上下齊心的苦幹。李嘉誠先生決策快速而準確,這麼多年來從沒看錯過人,沒做過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