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1 / 2)

地平線那邊

___________當且僅當你是天使

聲明

本小說為作者創作的知青長篇係列的第一部,文字的寫作過程都由作者一人完成。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時間、場景基本都屬寫實的,地點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因為不是報告文學,所以對人名作了適當的安排。

事件可能有些誇張,也可能比較接近真實,我想不會構成任何的侵權。本來隻是想寫給少數人看的,可是那個年代是一大部分人經曆過的,所以多數人看看也就無妨。

那個年代講究大公無私,既然都是在天底下發生的事情,我所講的故事也就沒有什麼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實在見不得人的事,我也沒有看見過,所以不敢杜撰。

各位讀者慢慢看來,有當事者想要補充的情節的,請與我聯係。                 乙未

第一章

“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曆史的,就叫做曆史唯物主義,反之,就是曆史的唯心主義。”

除了整天背語錄外,就是練塊。用自己焊的啞鈴一組一組的訓練,二頭肌、三角肌、背闊肌、斜方肌、三角伸肌、前臂肌群、後臂肌群;然後是做俯臥撐、撐雙杠、舉礅股輪子。身板幾乎是天天在變,一顆忠誠的心在年輕的身體裏跳動著。沒有什麼思想,隻是開始對女人感興趣了。女同學彎腰的時候,他要通過微微敞開的領口向裏麵看,然後同自己的胸大肌比較一下;腰部以下的部位經常開始熱辣辣的脹,伊未進入了青春期。

他不清楚自己屬於那個階級,填表的時候隨著姓氏填。跟著父親姓當然是要填以父係家族為代表的主要家庭成員,三代以內是什麼勾當。這樣就得填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各都是什麼出身,家庭成分自然是父親一方的。如果照此論,他的家庭成分是好的不能再好了。祖父母,革命軍人,父親是在革命隊伍成長起來的,是真正的革命軍人。

曾祖父去世的早,祖父少年時就是無產階級,祖父母早年投身了革命,是少數幾個參加過起義暴動的人。父親跟隨在司令部周圍漸漸地成長,動蕩的歲月中祖父母同父親失去了聯係。父親也在部隊中由一個孩子勤務成長為通訊員、衛生隊看護,一直到建國前成為一名軍醫。解放後轉業到了地方,可正在為事業奮鬥著,五七年一下子成了右派。雖說如此,家庭成分是不會變的,伊未自然是軍人家庭出身的紅色少年。父親不讓他填軍人家庭,因為階級成分裏根本沒有這一段,讓他在家庭成分一欄裏填貧農。

伊未當時不明白,兩代人出來當兵,家裏什麼也沒有,貧什麼農?貧農是在原籍還有點土地的人,沒有脫離開土地的人才能是農民。戶口本上明明寫著父親是大學文化,又是從小沒有地的軍人,怎麼能說是貧農。伊未覺得跟著父親,自己是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後代。

可是三代內還有母親、外祖父母一係,那全是直係血緣親,要政審的時候是必須得填入表內存檔的。入隊的的時候沒這麼麻煩,入團的時候就得說明白了。伊未在思想上是要求進步的,感情上是完全的站在廣大勞動人民一邊的。

這事讓他陷入了矛盾,‘文革’剛開始時,外祖父的家就給抄了,自己的家也給抄了。原因是外祖父是民族資產階級,戶口本上寫著資方,外祖父的二夫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滿人後代。可外祖父卻說自己是技術人員,技術人員也就是工人階級的一分子。外祖母,就是外祖父的大夫人,解放後一直跟著母親住。用外祖母自己的話說就是:“開了運了”。她把土改稱作開運,家裏的土地、房屋、家具全部都分掉了。雖說沒有了寸土,但過去雇過長工、有幾進的大院子、百八十畝地,看在鄉裏鄉親的份上給定了個富農的成分。

要是照這樣填表的話,就是一個家庭兩個階級,四種成分。祖父,軍人,無產階級;父親,轉業軍人,貧農;(從小在部隊裏,除了槍杆子、公務包外什麼也沒有,能說是貧農?)外祖父,資本家,民族資產階級;母親,學生出身,富農成分,因為外祖母是富農,戶口上是這樣寫的。

2、伊未在文革一開始的時候,腦子裏的階級鬥爭這根弦就繃緊了。因為他不是一個純粹的階級裏的人,他身上流著一半非無產階級的血,他必須徹底的改造世界觀才行。也就是得自己弄一個世界觀出來,有別於愛憎分明的那種。他不敢張牙舞爪的去造反,因為他家裏讓人家抄過,盡管他那時還上著小學,他不明白為什麼,開始變得有些自閉起來。

同學們都不去上學了,複課鬧革命的通知發了好幾回,學校裏還是沒大有人去。有一年多的時間,隻有四個人去上學,三個女同學帶上他。每天上課除了學語錄、讀活頁文選外沒有其他的內容,那就是語文課、政治課;到郊區農村去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是自然課、勞動課、手工課、體育課;把地裏的糧食收起來,統一過秤、記賬、入庫,那是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