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莫泊桑小傳(1 / 2)

莫泊桑小傳讓法蘭西會心一笑的記憶

複旦大學法語係——謝澄澄

1850年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特別的年份。8月18日,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巴爾紮克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留下隻完成了一半的19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畫卷,讓世人唏噓不已。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就在此時誕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地區的一個嬰兒,將在未來的近半個世紀裏,續寫法蘭西現實主義文學的輝煌。

這個嬰兒,就是日後與俄國的契訶夫和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居易·德·莫泊桑(1850.8.5—1893.7.6)。

童年的種子

“一個人從小得到的記憶,如同播下的種子一樣,慢慢地萌發出來,這些種子的根,直到死後才能拔去。”莫泊桑在他的一篇小說裏這樣寫道。

莫泊桑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是巴黎一家銀行的職員,母親是盧昂一家紗廠主的女兒。值得一提的是,其母雖非出自書香門第,但是自小聰慧絕倫,酷愛文學藝術。莫泊桑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由於感情不和而分居了。小莫泊桑跟隨母親返回了位於埃特爾塔的老家。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小鎮,莫泊桑盡情享受陽光、沙灘、海浪帶來的樂趣,跟小鳥、小蟲玩耍,跟著當地的漁夫、農民學打魚、插秧,很快走出了父母離異的陰影。受到母親的熏陶與鼓勵,小莫泊桑開始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並逐漸嚐試用筆記錄下日常生活中的所觀所感。

恩師的培育

“有兩個人,用他們簡單明白的教導,給了我這種不斷嚐試的力量,那就是路易.布耶和居斯塔夫·福樓拜。”十三歲的時候,莫泊桑進入當地頗具威望的伊夫托教會學校學習。可是,由於他不相信上帝,還寫暗含反對教會的詩歌,不久便被學校開除了。擺脫學校的嚴格教規,莫泊桑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裏,重新過起了他自由自在、“離群小馬”式的生活。直到十八歲那年,他才重返校園,進省城盧昂中學讀修辭班。這次他紮紮實實地學到了一些東西,並有幸結識了巴拿斯派詩人路易·布耶。他十分欣賞莫泊桑的文學才能,毫不吝嗇地將自己多年來的創作經驗傳授給年輕人。他告訴莫泊桑說:“假使你能夠作出一百句顯出本來麵目的詩,你就可以成名了。”布耶還常帶莫泊桑去拜訪他的好友福樓拜。當時已是聲名顯赫的福樓拜也非常喜歡這個充滿靈氣的年輕人,並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他。他親自教莫泊桑觀察生活、描繪現實的方法。有一次,福樓拜帶莫泊桑去看一家雜貨鋪,回來後要莫泊桑寫一篇文章,要求所寫的事物隻能用一個名詞來稱呼,隻能用一個動詞來表達,隻能用一個形容詞來描繪,並且所用的詞,應是別人沒有用過甚至是還沒有被人發現的。

這是多麼苛刻又多麼細致的要求啊。莫泊桑遵循老師的教導和創作原則,經過艱苦的磨礪和長期的探索,漸漸養成了細致觀察和準確表達的本領。

初綻的光芒

莫泊桑於1869年中學畢業後,到巴黎大學攻讀法律。不到一年光景,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抱著光榮的夢想應征入伍,卻目睹了祖國在戰爭中的慘敗。戰後,他回到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供職。單調、瑣碎的公事讓他感到無聊至極。

所幸的是,他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他用了七年多的時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每寫完一部作品,他都要請福樓拜幫他批改,然後根據老師的意見,重寫不滿意的地方。由於福樓拜不允許自己的學生過早地發表不成熟的作品,莫泊桑雖技藝日臻,卻幾乎沒有在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187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莫泊桑、龔古爾、阿萊克西等六位作家應邀參加左拉在梅塘別墅舉行的聚會。會上,他們商定每人各講一個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然後寫成小說。

而被推為六篇之冠的卻是當時最沒有名氣的莫泊桑所寫的《羊脂球》(1880)。

《羊脂球》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有一輛法國馬車在離開敵占區時,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扣留。

這名軍官要求車上一個綽號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過夜,否則馬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憤而不從。可是,和她同車的乘客為了各自的私利,竟紛紛出言相勸,讓她為了大家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做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馬車得以放行時,那些得了好處的乘客們卻大變嘴臉,不但不感激“羊脂球”為他們做出的犧牲,甚至比先前更加嫌棄她。

當莫泊桑拿著《羊脂球》的手抄本向福樓拜請教時,福樓拜終於一改往日的否定態度,鼓勵莫泊桑立即向刊物投稿,並預言這部傑作將不朽。果然,《羊脂球》一經發表,就轟動

了整個法國文壇。“我像流星一樣進入文壇。”莫泊桑這樣形容自己的一夜成名。其實這個時候,曾經的文學少年也已是“而立之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