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董後薨(1 / 2)

【祝大家清明節快樂!】

洛陽皇宮內外,一片焦急緊張的氣氛。

除了要照顧病危的太皇太後之外,皇後蔡琰也臨近生產,所以一眾宮人出出進進,忙裏忙外,

劉辨回到皇宮,無暇去看望蔡琰,而是直奔董後寢宮。

董後似乎隻吊著最後一口氣,隻等劉辨歸來。

趙雨、劉協都在董後寢宮內伺候,見劉辨進來,都雙眼紅腫,起身施禮。

趙雨還在往劉辨身後張望,劉辨知道趙雨找尋的是什麼,帶著歉意和遺憾說道:“秀兒和玲綺……未曾回來。”

說完這句話,劉辨並不停歇,徑直走到董後塌邊,何後本來坐在塌側伺候,見劉辨過來,讓開一個空位,劉辨衝何後點了點頭,坐了上去。

此時董後的雙眼緊閉,早已無力睜開。可能是感覺呼吸困難,董後大張著嘴,隻是張幅不時變化,才知道董後尚在呼吸。

這位老人在曆史上可能沒有什麼作為,但劉辨自從離奇回到大漢時開始,其每一份努力都有老人在背後的支持和鼓勵。

劉辨當年出宮時,還隻有十歲,在拋下大漢五毒論之後,不知道有多少勢力想要暗害於他,也是這位老人與靈帝劉宏一道,盡心盡力秘密保護,從來不敢有絲毫懈怠。劉辨要在全國招攬幕僚,也是老人不遺餘力的支持,否則,一個十歲的兒童,如何能順利的召集到那麼多能臣良將?

北邙山五營二坊的建立,以及從各地收容數十萬流民之事,倘若沒有董後和劉宏在背後支持,劉辨如何能夠運作得起來?

而後,何進造逆、董卓禍國、敗退陳留、群雄會盟、初平變法……等等,大漢政局上的每一次大動作,董後都堅定地站在劉辨這一邊。

最後,董後還親手將自己娘家的最後一個親人——董重——給誅殺了。

在對劉辨承繼希望的同時,董後也不知道承擔了多少壓力,尤其是在劉辨於古城遇刺之後,老人終於一病不起,好不容易有些好轉,卻還麵臨著袁隗、董重等人的最後反撲,將董重處斬之後,董後於是一日不如一日。

劉辨想到這些,鼻尖發酸,伸手握住董後的手,附在其耳邊輕聲喚道:“奶奶,辯兒回來了。”

董後可能當真是在等劉辨,聞得劉辨的呼喚,雙眼竟微微張開,張大的嘴也緩緩閉上了。

“皇孫,扶我起來。”董後虛弱地對劉辨吩咐道。

劉辨知董後必有交待,遂趕緊用臂彎將其枕住,緩緩扶起。

董後緩緩道:“我朝自和帝以來,天子大權傍落,此後,列位先帝亦不得不仰仗外戚、宦官,大漢社稷方得以苟延殘喘。若外戚之勢盛,則扶植和依仗宦官;反之,若宦官之勢盛,則須借助外戚之力。非如此,不足以製衡各方。一旦無法維係平衡,則天子不複姓劉也!”

“奶奶……”劉辨見董後不顧身子,似有長篇大論之勢,想要出言阻止,卻也不知如何開口。

董後繼續說道:“孝桓皇帝即位之時,亦隻有十五歲,與你當初繼承帝位時年齒相當。當孝桓皇帝卻無孫兒看得長遠,聯合單超等中涓誅除梁氏之後,卻仍如幾位先帝一般,隻知平衡宦官與外戚的勢力,於是依然陷入不解之局。

所幸,孝桓皇帝於晚年卻終於看清了朝中局勢,外戚、宦官乃癬疥之疾,士大夫一黨才是社稷心腹之患。遂有士人們所稱之‘第一次黨錮之禍’。可惜,孝桓皇帝卻沒有能夠實現初衷,便已經與世長辭……”

董後說道這裏,望了劉辨一眼,見其果然是認真地在聽,遂繼續說道:“孝桓皇帝所以未能成功,隻因兩人的出現,辯兒可知是哪二人?”

劉辨試探著問道:“莫非是竇武、陳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