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善良(1 / 3)

一善染心,萬劫不朽。〔中〕梁·簡文帝:《唱導文》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中〕林逋:《省心錄》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中〕蒲鬆齡:《聊齋誌異》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中〕孟子:《公孫五章句上》

積善如種木,生意日夜滋。〔中〕《易·坤》

終身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中〕《孔子家語·六本》

善者行之總,不可斯須離,可離非善也。〔中〕劉晝:《劉子·慎獨》

德善日積,雖盛而非滿。〔中〕薛瑄:《具慶堂記》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中〕《易·係辭下》

鋤一惡,長十善。〔中〕《宋史·畢仲衍傳》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身行善事,必防錯了一樁。〔中〕金纓:《格言聯壁》

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中〕《黔婁子》

有善行而不仁者有矣,未有不仁而能擇乎善者也。〔中〕胡宏:《胡子知言·好惡》

君子服善則益恭,小人服善則益倔。〔中〕劉向:《說苑·反質》

不以愛憎匿善。〔中〕《世說新語·識鑒》

善積者昌,惡積者喪。〔中〕《三國誌·後主傳》

聖人為善若恐不及,備禍若恐不免。〔中〕《淮南子·繆稱訓》

為善與眾行之,為巧與眾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中〕《尹文子》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中〕《荀子·非相》

善惡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中〕《漢書·董仲舒傳》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就火夕銷膏,而人不見也。〔中〕《漢書·董仲舒傳》

大凡善惡之人,各以類聚。〔中〕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中〕《老子》

有善心之民,畏法自重。〔中〕蘇洵:《兵製》

君子貴遷善。遷善者,聖人之徒欽!〔中〕揚雄:《法言·學行篇》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中〕《尚書·周書》

好善優於天下。〔中〕《孟子》

為善者不改其度。〔中〕《左傳·昭公四年》

勉強為善,勝於因循為惡。〔中〕林逋:《省心錄》

知賢必進,擇善而居。〔中〕柳宗元:《為王戶部薦李諒表》

大多數最善良的人們說不清自己為什麼善良,而且,當他們堅信自己在勸人行善時,其實並非在勸人行善。這一點對於人類的天性大有好處。〔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不管世人有何言行,我的本分是保持自己的善良,就像一塊黃金或綠寶石、或是一襲紫色長袍會永遠堅持“不管世人有何言行、我的本分就是保持黃金或綠寶石、或是真正紫色的本色”一樣。〔古羅馬〕馬可·奧勒留:《自省錄》

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法〕米列:《格言》

手、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美〕馬克·吐溫:《馬克·吐溫文選》

我們的靈魂需要糖,這糖就是善良。〔蘇〕高爾基:《我的大學》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俄〕列夫·托爾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

依據心靈的基本原則,人類是能夠為了善本身而追求善的。〔英〕雪萊:《關於道德觀念的思辨》

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善良人一生的精華,便是他那些無可稱道而又不記在心上的小小的仁愛的行為。〔英〕華茲華斯:《丁登寺》

醒目和美麗的事物未必都是善良的,而善良們善自的事物都是美好的。英國諺語

要善,但不是信教才善。〔英〕哈代:《綠林蔭下》

行善還需講究方式。〔美〕莫利:《論妥協》

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這種天然傾向的人,就是“仁者”。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他屬於神的品格。〔英〕培根:《論善》

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會稱為最道德的人。〔法〕伏爾泰:《形而上學》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法〕雨果:《笑麵人》

隻有善行才會為你帶來聲譽。〔波斯〕薩迪:《薔薇園》

愛真理和善良,不是為了求得酬報,而是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俄〕別林斯基:《文學的幻想》

相信別人的善良,最足以證明本人的善良。〔法〕蒙田:《隨筆錄》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係的東西。〔俄〕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隻是在對旁人的善意感到高興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地活著。〔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一個民族,隻有一條法律——善良。〔法〕左拉:《左拉中短篇小說選》

人善良的意圖,若不加以節製,就會使人做出窮凶極惡的舉動。〔法〕蒙田:《隨筆集》

樂善好施總有其自私的一麵。〔英〕喬治·艾略特:《亞當·比德》

大量善行可能出於嚴厲,更多的是出於愛,但最多的還是出於清晰的了解和無偏見的公正。〔德〕歌德:《與艾克曼的談話》

行善者叩擊著門環,仁愛者卻發現門已開啟。〔印〕泰戈爾:《飛鳥集》

別再浪費時間去爭論怎樣才算是好人,努力去做個好人吧。〔古羅馬〕馬可·奧勒留:《自省錄》

任何行為都不可能源於純粹的樂善好施。人類的仁慈總是混合著虛榮、利益和其他一些動機。〔英〕塞繆爾·約翰遜,摘自《約翰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