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16歲親政,除鼇拜,削三藩,收台灣,擊沙俄,掃平噶爾丹……一生功勳卓著,號為千古聖君。

康熙8歲時,父親順治皇帝因天花去世。臨終時,遺命康熙即位。因康熙年紀太小,順治遺命四位大臣輔政。其中最有權勢的輔政大臣鼇拜從來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裏,不僅遇事不同他商量,自己獨自決定,還擅自改動皇帝的詔書;而另三位卻因勢力不濟不敢與鼇拜針鋒相對。鼇拜不僅大權在握,還極力扶持黨羽,有謀反之心。康熙親政後,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為了製止鼇拜繼續專權,康熙暗下決心要除掉這個禍患。他以演習摔跤為名,在宮中訓練了一批身強力壯的少年。數年後,他問這些少年:“你們怕我還是怕鼇拜?”眾人都說:“隻怕皇上。”康熙當眾宣布鼇拜的罪過,眾少年群情沸騰,要捉拿鼇拜。於是康熙召鼇拜進殿。當鼇拜大搖大擺地走進來時,眾少年撲上前去將鼇拜打翻在地,捆綁起來。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鼇拜及其附從者,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

康熙堅決主張撤藩,結果三藩起兵反清。這時有人建議殺掉主張撤藩的大臣以息三藩之兵,年僅20歲的康熙堅決反對,隨即把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等人投進監獄。康熙製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爭取其他叛軍中立、歸降的政策。經過八年的戰爭,康熙帝用其卓越的指揮才能,終於平定了叛亂。

康熙還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即繪製《皇輿全覽圖》。這次測繪采用了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到1716年,除新疆的少數地方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上的偉大成果。

康熙熱愛科學,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他重視數學,向傳教士南懷仁學習幾何。他學過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和巴蒂斯的《實用理論幾何學》的滿文譯本,晚年在北京暢春園設“算學館”,召集大數學家梅轂成等編成巨著《律曆淵源》,集當時樂律、天文、數學之精華。康熙以皇帝的詔命,在全國推行種痘法,醫治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康熙培育和推廣過雙季稻禦稻種。這種稻米第一季的成熟時間平均不到100天,最短的隻有70天左右,因此收割後可再種一季。這種米粒長、色紅、味香。《紅樓夢》中所描寫的“禦田胭脂米”和“紅稻米粥”說的就是這種禦稻米。為農業需要,康熙下令每天記錄氣象,並作為一種製度保留下來。故宮內保存了大批清代的《晴雨錄》,是研究氣象的寶貴史料,為氣象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康熙還主持編輯了《康熙字典》和《全唐詩》。

康熙勵精圖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都取得了突出的政績。他不但解決了水患和漕運問題,還廢除了圈地政策,獎勵墾荒,發展農業。為了恢複生產,康熙還多次減免賦稅,並把丁銀的總額固定下來,規定以後凡增加人口,永不加賦。這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於發展經濟也有很大好處。他還壓縮官營手工業,宮廷官府用品改為向商人購買,這些都有利於促進商品貿易的發展,從康熙年間開始,全國許多的手工業城鎮日益興盛起來。

康熙帝一生崇尚漢民族文化,他苦研儒學,推崇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設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朱子全書人傳性理大全》、《大清一統誌》等。康熙大規模地編纂書籍,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振興文教事業、促進學術文化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康熙在位61年,他憑借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勵精圖治,勤勉治國,開創了康乾盛世,為國家的統一、邊疆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大清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文治武功,在曆代優秀封建帝王中都是極為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