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送鼓勵
當孩子需要鼓勵的時候,送給他一個適合鼓勵的禮物,會令孩子更加有動力的。不過,一般這個禮物很多時候都是在孩子沒有達成某種目的之前向大人索要的,希望在獲得某種成績的時候得到。對於這樣的禮物,一旦你提前答應了孩子,就一定要在合適的時候給予。這類禮物包括很多,有些是實在的禮物,有些是虛擬的,諸如:可以玩電腦多久,可以獲得去某個旅遊場館遊玩的機會……
4.送智慧
一般這種禮物大多數都是書籍,不過多是一些開發智力的書,例如:《十萬個為什麼》、手工製作類的圖書……當然,也可以送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東西,諸如:智力玩具、學習機、複讀機……
5.送娛樂
這裏的娛樂主要是指玩具。送一些適合孩子玩的玩具是再好不過的了,不過這些玩具一定要緊跟潮流,例如:最近正在熱播《喜羊羊與灰太郎》,你完全可以買一隻俏皮可愛的喜羊羊或者美麗動人的美羊羊送給他們。
給孩子送禮,要送得“有理”
禮物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感情溝通的重要紐帶。但兒童心理專家、教育學者卻提醒大家,給孩子送什麼禮物,怎樣送禮物,送的時候說什麼話,是頗有講究的。
1. 禮物的選擇
好建議:(1)有時,就是簡簡單單的一盒巧克力、或是一隻小皮球便能給孩子帶來他最需要的快樂。所以購買禮物之前,家長不妨傾聽一下孩子的需求,隻要在合理範圍之內,應該盡量滿足。千萬別認為小孩子提出的要求“很無聊、很幼稚”。(2)家長可以試著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留有空白”的小禮物,比如一隻紙風箏,讓孩子在上麵畫上圖案,既表達了關愛,又能讓他發揮想象力。
壞做法:(1)送不符合幼兒心理特征的東西。比如送給3歲以下的孩子形象怪異、扭曲的麵具、玩偶,因為這些“變形”的事物會讓年齡偏小的孩子產生心理恐懼。變形金剛也隻適合讀小學以後的孩子玩。(2)不加分析地送一些含有不良文化的玩具。比如奧特曼,男孩子拿了這種玩具就開始“打打殺殺”,既渲染了暴力氣氛,又助長了外來不良文化的侵入。
專家說理:禮物本身含有認知功能,在節日送禮,是一種感情的表達。家長給孩子送禮物,最重要的是表達一種關愛,因此不必拘泥於種類,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可以。但送出的東西一定要安全,而且最好能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讓孩子獲取真正的快樂。
2.包裝的形式
好建議:(1)包裝不必過分精美奢華,裝個盒子、包一層花紙即可,弄得樸素一點。有的禮品本身就有包裝,也不必費心再裏三層外三層了。(2)如果家長特意要培養孩子的手指操作能力,可以適當地把禮物多裝幾個盒子,讓孩子自己動手逐一拆開。但不要設計得太複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範圍。
壞做法:什麼包裝都沒有,隨便地把“裸露”的禮物直接交給孩子。
專家說理:有的孩子天天嚷著要爸爸媽媽“帶禮物回來”,其實就是為了引起家長對他的重視。包裝本身並不太重要,太過豪華也會帶給孩子心理負擔。但把禮物稍微包裝一下,比較鄭重地送出手,會讓孩子覺得你對送禮物這件事、對他本人都很重視。
3.送禮的方法
好建議:(1)聖誕夜,在孩子睡著後,把東西一樣樣地包好,有的還可以紮上綢帶,然後擺到他醒來後一眼能看到的地方。到了早上,禮物一樣樣打開,他會覺得充滿懸念,最終謎底終於揭開,讓他驚喜連連。(2)三四歲的孩子特別喜歡捉迷藏,可以把送禮物設計成一場尋寶遊戲,培養他的方位感和對大小、顏色的認識。
專家說理: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曆,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曆,不要讓他們生來隻能做沒翅膀的凡人。因為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著,而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長”活著。
4.換一種送法
好建議:(1)孩子生日或是重大節日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他和他幼兒園裏的小夥伴們一人準備一份小禮物,哪怕是一塊餅幹,也是一份自己的心意。(2)爸爸媽媽給孩子送禮物的同時,也要求孩子給爸爸媽媽送一份禮物,最好是他自己動手做的,比如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