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賞花賞到半開,最為親切有味。這詩意的生活方式中透露出的是耐人尋味的中庸做人的哲學。中庸做人之道最早出自孔子所作《中庸》。正如宋代大儒朱熹給《中庸》作注時所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實則精妙之至。通俗地講,中庸做人之道就是主張為人處世一定要奉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行為準則,要在取舍之間尋求一種適中的微妙境界。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諳此道。有些人未等花開便急匆匆地離去,白白錯失了一片大好春光,使人生一次次地步入晦暗之境;還有一些人則偏要把花賞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結局卻落得一派蒼涼,還有什麼心情回味佳韻?這兩種人要麼不及,要麼太過,所以總給人生多多少少留下了些許缺憾。要知道,沒有誰的人生有回頭路可走,有些缺憾會在你心頭縈繞一輩子,關鍵時刻的一招不慎甚至會毀掉你一生的大好前程。既不能委屈自己,也不可為所欲為。那麼,人生的路怎麼才能從容而過?唯有透徹地領悟中庸做人的哲學才能左右逢源,處處和諧圓融。
中庸的原則就是按一定的道德規範行事,營造一種利人利己,充滿愛的美好環境,使人活得放心、活得輕鬆。也就是做一個心性相融的人,把握人際關係的主旋律——仁者愛人,互敬互助。如果你一味地不計後果走極端、違心逆性、損人利己,那麼你遲早會一身傷痕、一身疲憊,最終被社會、被時代所拋棄。在曆史上,中庸之道曾一度被視為一種腐朽思想而被人誤解。這是一種片麵的看法。中庸不是消極地逃避,更不是詭異、奸猾的代名詞。中庸是一種中正和諧的精神境界。在今天這個處處講究和諧為道的社會氛圍中,中庸更彰顯出其獨特的魅力。俗話說:君子以和為貴,和氣方能生財。“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思想範疇,更是中庸做人之道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做人哲學的立足點就是社會環境的穩定和諧調。能以此為基調,各項事業自然興旺發達。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這樣做也避免了種種過激和對抗行為,減少了人際摩擦與內耗,從而使你更具競爭力和創造力。最後,願大家都能用智慧的眼光審視中庸做人的哲學,讓我們在中庸和諧的氛圍中探究人生的真諦。
作者2007年8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