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中,作為重要道德範疇的良心,自古以來便受到重視。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明確提出了“良心”這一概念。他所講的良心指的是“仁義之心”,亦即為人處世的善良之心。
什麼是良心,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是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良心就是人們的善良之心、正直之心、公道之心、疾惡之心、誠信之心、感恩之心、豁達之心、敬業之心、清廉之心、奉獻之心。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和法律相比,良心和道德深入並滲透到人們的每一個思想和行動中。法律隻製裁違法行為,良心則製止違法的念頭。所以,良心發自內心,是個人行為的道德捍衛者,是人的行為的內在製約力。做了不道德的事,良心會責備自己;做了具有崇高道德意義的事,良心上所產生的成就感會使自己感到滿足而愉悅。在行為中,良心是道德向導,起著調整和控製的作用。
良心既是抽象的、無形的,又是很實在很具體的,它在對待每一件具體事物時便立刻鮮明地顯現出來。人的良心就像一麵鏡子,正義和邪惡、善良和凶殘,都可以從這麵鏡子中反映出來。良心泯滅了,人們便會變得是非不分、忠貞莫辨,便有了冷漠、殘酷、偽善和奸詐等。人有了良心,便有了同情、真誠和善良,一個人之所以稱其為人,是因為有一顆良心,否則那就是人麵獸心。
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良心,假如一個社會喪失了良心,我們便看不到友愛、同情和善心,看到的隻能是爾虞我詐、冷漠無情,甚至是喪盡天良。良心是我們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若沒有良心,我們便無從分辨人間的善惡是非和人心的醜惡偽善;若沒有良心,我們也無從鑒別文學藝術作品的真偽優劣,也無法從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中,找到真誠、善良、樸實等真正美好的東西。
在這個良心被越來越多人忽略和輕視的今天,喚醒人們的良心是必要的,在何種程度上有良心的發現和發現良心,標誌著一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的文明和進步。我們所需要的良心,是人們對同胞、對親人、對朋友的良心;是當官的能為群眾服務,有錢人能關心弱勢群體;是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等等。
要想使我們的國家更穩定、社會更和諧,就必須提倡良心。良心的意義在於,當一個人做了對不起他人、對不起社會的事情的時候,他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而痛苦。因此,良心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成為可能。
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廣博大的種族,在她的懷抱中,56個民族能夠親密無間,和睦相處。憑良心做人、憑良心辦事、富有同情心,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箴言,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並努力發揚光大。
在良心的感召下,人性可以超越種族、國家、年齡、性別的界限,這時候,世界就不會有戰爭、有人禍了,我們的世界也會處於一片溫暖和祥和之中。本書從拷問良心話題出發,深刻闡述了良心無價這個主題,既有理論高度,又有生活當中感人的案例作為支撐,這對於當下人們重新樹立道德規範有一定參考價值,也相信一定能為讀者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