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會看見一些不太恰當的行為,雖然可以直接向對方指出來,但有可能傷害到了人家的麵子,使氣氛頗為尷尬。所謂“忠言逆耳”,一般來說,說真話就有可能得罪人。但卻在不得不說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來提醒對方。有一種領導講話藝術也很值得提倡,即:勸導的話講的也不逆耳。有這樣一個情節:
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乘務員關車門時夾住了乘客,但自己還不認賬。這時出來一位青年打抱不平,對乘務員說:“你是幹什麼吃的!不愛幹,回家抱孩子去!”乘務員更不讓人,兩人吵了起來。這時,站在年輕人旁邊的一位老人發話了,他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說:“小夥子,你當機修大王還不夠,還想當個吵架大王嗎?”青年說:“師傅,我可不認識你呀廠’“我認識你,上次我去你們廠,你站在門口的光榮榜上歡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氣呢!”小夥子一下紅了臉。老者說:“以後可不要再吵架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嘛。”一場糾紛就這樣平息了。
在這個例子裏,被喚醒的榮譽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小夥子由於打抱不平而與人爭吵,那位老者及時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過光榮榜,暗示他吵架會損害他的榮耀,小夥子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立刻為自己的衝動感到慚愧,於是很快恢複了平靜。
1943年二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談。斯大林傲慢、嚴肅、冷淡,而且沉默寡言。羅斯福想盡一切辦法來打破斯大林的緘默。三天過去了,毫無進展。到了第四天,他決定采取一個新戰術。他先在暗中對丘吉爾說:“溫斯頓,過一會兒我將要幹一些事情可能和你無關而冒犯你,我希望你別惱火。”
羅斯福先和斯大林進行個別談話,談得好像十分友好而投機,結果引得其他俄國人也來旁聽。斯大林臉上仍然沒有笑意。這時候,羅斯福用手遮著口角,低聲說道:“溫斯頓今天早上真有點兒古怪,他從床的一頭轉到另一頭,不知他幹些什麼玩意兒。”此時,斯大林的眼神微露笑意。隨後,他們坐在會議桌前時,羅斯福進攻丘吉爾,用一連串無聊的話取笑他,說他的英國紳士風度、他的大雪茄、他的古怪動作,又講了約翰牛的種種笑料。斯大林開始有所動,可丘吉爾滿臉漲紅,瞪口怒視。他越惱火,斯大林越發感到可笑。最後,斯大林終於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羅斯福接著講下去,一直講到大家和斯大林一同歡快地大笑為止。此後,斯大林稱羅斯福為“約瑟大叔”,經常向他露出笑容,還常常主動和他握手。
在本例中,斯大林的傲慢和頑固使得談判出現了僵持的局麵,阻礙了會議的順利進行,而丘吉爾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相處。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抓住斯大林這個“主要矛盾”,事先暗示丘吉爾,然後對丘吉爾開一些善意的玩笑,這些玩笑正好迎合了斯大林的心理,使他很快打破緘默,氣氛立刻變得輕鬆起來,尷尬的局麵也由此而結束,會談取得了進展。
在雙方僵持不下時,采用巧妙的方法將嚴肅的爭執點轉化為幽默詼諧的形式,以此來緩和氣氛,製造轉機。如果糾紛雙方是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而互相爭執,那麼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帶來的壓力往往會加深他們之間的相互敵視,促使他們更加堅持己見、互不示弱,為了打破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麵,需要調解者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1943年,在德黑蘭會議上,就如何處置德國納粹分子一事,蘇聯元首斯大林跟英國首相丘吉爾發生爭吵。斯大林毫不掩飾他對納粹的仇恨,認為至少應處決5萬名納粹分子,一經俘獲,立即處決。企圖利用德國來製約蘇聯的丘吉爾一聽,跳起來大聲反對。斯大林緊盯著丘吉爾,斬釘截鐵地說:“一定要槍斃5萬人!”丘吉爾毫不示弱,堅持己見。在場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傾向於斯大林,但他不是簡單地支持斯大林,而是用折中的方法笑著打圓場:“我要來調解你們的爭執了,那麼減為4、95萬人行不行?”斯大林一聽,自然高興,而丘吉爾則感到自尊心得到尊重,便不再堅持,於是會議順利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