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個人的能力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是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做生意都必須正視的問題。
胡雪岩第一筆銷往洋莊的生絲生意,雖然運作成功,但是算下來卻還有1萬多兩銀子的虧空。在商言商,生意人做生意的第一目的便是獲利,如果忙來忙去,到頭來隻剩下“虧空”二字,畢竟會不甘心。
毋庸置疑,胡雪岩是個經商奇才,但是他沒有恃才傲物,而是一個識大體、謙虛謹慎、能夠自我反省的人。胡雪岩認為自己身上肯定有很多處毛病和不足,所以他向古應春討教。
古應春是個直言不諱的人,他針對胡雪岩做事不專一,什麼事情都想做等問題,給予這樣的評價:“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你經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看來好像麵麵俱到,未出紕漏,其實是不是漏了許多機會,誰也不得知。”
胡雪岩的商業頭腦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不僅能力超群,而且本事也過人,所以,不甘寂寞的他又怎麼能夠僅限於錢莊的單一生意呢?他想做的事情很多,在錢莊的時候先想到了做生絲生意;做生絲生意又想到了開藥店;然後又層出不窮地想到軍火、糧食、典當……
胡雪岩確實是個能人,在打理自己眾多生意的同時還辦理了許多生意以外的事情,比如解決浙江漕幫與鬆江漕幫的糾紛,為古應春與七姑奶奶的婚事出謀劃策,幫助鬱四解決家庭矛盾等。當然,處理好這些問題對於胡雪岩的生意也有一定的好處。雖然,他經手的事情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是他個人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在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難免會錯過一些其他機會。
胡雪岩的精力很充沛,從他涉獵過的行業種類就可以見得。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智者也難免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胡雪岩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失察疏漏還出現在極其重要的地方和關鍵時刻,所以最終毀掉了他苦心經營起來的整個商業帝國。這個致命的疏忽就是——對上海阜康錢莊總號“大夥”宓本常的失察。
胡雪岩識人向來很精準,對於宓本常這個人,他一直很看重,否則也不會將自己的錢莊交給他管理和經營。宓本常經營錢莊確實是一把好手,但是聰明人往往不甘於平庸,受利益的驅使,宓本常漸漸地變成一個膽大妄為之徒。
宓本常看到胡雪岩有著富可敵國的家產,便產生了“大丈夫不當如是耶”的念頭。他想憑借阜康錢莊“大夥”的便利職位,暗中調動阜康的銀兩來做自己的生意。常言道:“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宓本常基於這個不正的想法,再加上嫡親表弟陳義生的慫恿,居然真的挪用了阜康錢莊的資金,交給陳義生去做南北貨的生意。
為了掩人耳目、中飽私囊,宓本常想瞞天過海騙過所有人,甚至有意破壞胡雪岩收買繅絲廠的計劃,明處掣肘,暗處破壞,還故意放出口風說:“胡雪岩並沒有意向辦機器繅絲廠,隻不過是古應春在生意上拉了虧空,所以想到通過買空賣空,意圖無中生有,彌補生意上的空缺。”
與此同時,宓本常還故意挑唆出售繅絲廠的老板,讓他們另尋買主,甚至連胡雪岩交代收購倒閉的機器繅絲廠需要多少就開出多少的款項,他也敢拒絕支付。古應春秉承胡雪岩的意旨,找宓本常開收購機器繅絲廠的銀票,但是宓本常不僅拒不支付,而且還冷嘲熱諷,語多不恭。
事實上,導致胡雪岩最終破產的原因就是收購機器繅絲廠計劃的失敗。胡雪岩稱“收買機器繅絲廠”是死中求活的“仙招”,也是與洋商抗衡的最關鍵階段。就是因為宓本常從中阻撓,才使胡雪岩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機會。在與洋商的抗衡中,胡雪岩終因力不能及,徹底失敗了。在擠兌風波中,又因為宓本常沒有采取得當的措施,加速了擠兌風潮的爆發。
其實,宓本常的變化也不是瞬間的,而是早有前兆的。如古應春曾向胡雪岩提及,宓本常向自己逼還借款。顯而易見,此時的宓本常已經與胡雪岩離心離德了,因為連胡雪岩生死之交的朋友都可以相逼,難道不是很明顯的苗頭嗎?
宓本常一切不良行為的苗頭,都因為胡雪岩的失察或無暇顧及,輕而易舉地被放過了,以致留下了極大的禍患。雖然胡雪岩在擠兌風波之後才明白事情的原委,一想起宓本常,他就“恨不得一口唾沫吐到他的臉上”,但為時已晚,受苦的隻有自己,也隻能是徒喚奈何。
胡雪岩的失察遠不指阜康錢莊這一件事情,他的典當行本來按照已有的“架本”,不圖賺錢,一年也有50多萬兩銀子的收入。就連胡雪岩自己也明白,如果能夠精心策劃、管理典當行,那麼,僅憑這一項生意就可以使他立於不敗之地。但又是因為胡雪岩的無暇顧及,才為慣於作弊弄假的唐子韶留下了掉包營私、侵吞當貨的機會。胡雪岩曾說自己的當鋪是“窮人的錢莊”,但正是因為唐子韶撿到了胡雪岩的漏洞,不僅沒有實現胡雪岩開當鋪的初衷,還使得胡雪岩每年損失30多萬兩銀子。
一個人的精力即使再充沛,也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經手管理的事情太多,從表麵上看似乎沒有什麼紕漏,但事實上,在不知不覺中就喪失了很多機會。就像胡雪岩在錢莊上對宓本常的失察,在典當業上對唐子韶的疏漏,都是因為他管理的事情太多,而且生意場麵又太大,致使他實在顧不過來才發生的危機。
失察和疏漏的地方往往是不良後果的原發點,由於生意場上的運作是環環相扣和相互牽連的,所以常常會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不良後果。
所以,任何生意人都要時刻提醒自己:能力有極限,要認清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
爭氣還是賭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所以,有些人會為了爭一口氣就義無反顧地“賭”上全部家當。這樣一來,就使得“爭氣”演變成“賭氣”。
胡雪岩為了控製生絲市場,穩定物價,於是就大量地囤積生絲、繭。到他破產倒閉的前一年,用於囤積生絲的資金已經高達2千萬兩白銀。但是,這一年,銷往洋莊市場的生絲物價也不景氣,上海一級生絲的價格為17先令4便士,而倫敦生絲市場的物價僅為16先令3便士,兩者有1先1便之差。
賠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去做,像這種高價進、低價出的生意更是如此,洋商是絕對不會笨到這種程度的。所以,洋商購買生絲的價格並不高,而胡雪岩又不願意低價出售,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胡雪岩因為囤積生絲過多,致使資金出現了周轉不靈的問題。而此時,胡雪岩又絕對不僅不同意以低價轉讓兌現,反而還要再投入些資金囤積絲、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