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言慎行方是長久之道
做人,謹慎是良藥。無論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對待,魯莽行事是大忌。俗話說,一言不慎就會招來禍端。與其以後招來麻煩,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謹言慎行。
有道是:“十語九中未必有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成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遭到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勵,可是其中隻要有一次計謀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有修養、會做人之人寧肯沉默寡言,也不會隨便亂說;做事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自作聰明。
曾國藩就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年少的時候,曾國藩就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等到他出人頭地時,對自己的行為與言談就要求得更加嚴格。由於處於比較高的地位,自然會有很多人來找他幫忙,這些人大多是遇到了一些危急的事情而找到曾國藩,對於這樣的情況,他從來不會貿然行事。
曾國藩對世事理解得透徹,也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他知道世情的繁雜,因而處理這些事情時總是謹慎異常。他遵守祖父的做法:“銀錢則量力相助,辦事則竭力經營。”他希望家人都這麼做,但有一條是不能違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幹預公事。
曾國藩曾經這樣說:“做官的人比一般人辦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自己想都沒有想到,就已有人幫他把事辦好了。”不僅他自己是這樣,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位高權重的人就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應格外謹慎。
曾國藩囑咐家人,千萬不能到衙門裏說公事。他認為,闖入衙門一方麵有失氣度,會使自己蒙受羞辱;另一方麵會使地方長官難堪,讓地方長官鄙薄自己,甚至懷疑自己仗勢欺人。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曾國藩情願吃虧也不願與他人爭訟。
一次,曾國藩的叔父打著他的旗號去幹預地方公事,曾國藩知道後立即寫信予以製止。最初,他的叔父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氣憤。然而,曾國藩並沒有就此放任叔父的行為,他最終搬出“祖訓”才讓叔父收斂起來。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地位更高,權勢也更大,按常理來說,曾國藩大可揚眉吐氣,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做人反而更加謹慎了。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中寫道:“捐務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絕不多說一句話為妙。但凡人官運極盛時,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和百應。然而閑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弟弟,你以後到長沙、去衡州、回湘鄉應把不幹預公務作為第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兄我閱曆極深之言,望弟千萬銘記在心。”
以謹慎為懷也許不是曾國藩成功的原因,卻是曾國藩免於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萬事小心為好。慎言慎行,言行有矩,就可以立足、立身、立世、立名、立功,不慎則必輸、必敗、必毀。
談吐必定要謹慎,言語不謹慎者,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喋喋不休、大談空話者為人所討厭,直言亂語、失口傷人者則為人所恨。如果說話沒有深思熟慮,總以快人快語為能事,隻怕惹禍上身也尚不自知。
行為舉止更要謹慎,慎行是一個人成就功業的準則,做任何事都要寧可謹慎萬分以求穩贏,也不為求快速而打沒有把握之仗,欲速則不達是人生戰場上的至理名言。
“謹言慎行”不僅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睿智的處世方式,若能謹言慎行,遇事常能深思熟慮,這對於為人處世是大有裨益的。
鋒芒不可太露
在生活中,有些人平淡從容,有些人鋒芒畢露。實際上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好人緣。鋒芒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因此顯示自己的鋒芒時應該小心謹慎,有時應該將其收斂在劍鞘裏。
古語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自視過高,銳氣旺盛,即便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其人生旅途也將波折重重。
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深諳藏鋒的道理。梁啟超說曾國藩“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而曾國藩自己也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他處。”又說:“吾乎生短於才,愛者或以德器相許,實則雖曾任艱巨,自問僅一愚人。”
很顯然,曾國藩不是鈍拙、愚柔之短才,其一生所表現的才智可謂超逸絕倫,實為百年難遇的將帥之才。然而,為什麼他還要自稱愚鈍呢?
曾國藩的祖父曾經對他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了。”曾國藩並非無才,而是大智若愚。因為他深知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濫橫流,招來禍端。曾國藩不僅才高八鬥,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
屈是為了伸,藏鋒則為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則不來。曾國藩認為,人單有誌不行,還要修煉自己,蓄勢而發。而要做到這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傲氣,少言實幹。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若是看到別人鋒芒畢露,自然就會心中不舒服,尤其是身居上位者,見到下屬鋒芒太露,心中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他們自然會讓鋒芒畢露的下屬沒有好日子過了。
按道理來說,貢獻越大,功勞越大,所應得的好處也應該越多,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往往是相反的。一個人的功勞越大,其得到的好處不僅不多,反而還可能因為功勞大而遭到打擊,尤其是那些自彰其功的人。
有誌於做大事業的人切記要含而不露,否則必會招人側目,惹來禍端。
同治三年,湘軍攻破天京,紅旗報捷,曾國藩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表示謙讓之意。太平軍被剿滅後,曾國藩深知自己功高位重,讓皇帝擔心。同時,他也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處處謹慎。而當時,他手下的眾多將領卻想重演一幕“陳橋兵變”。在南京城,一天深夜,眾將領衝入曾國藩的臥室,準備擁曾“黃袍加身”。曾國藩一看事態嚴重,一語未發,大筆一揮:
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隨即,他開始裁減湘軍。曾國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收斂鋒芒。因為不裁湘軍,恐怕權高震主,危及身家。與此同時,他又吩咐門生李鴻章保留淮軍,按兵不動,這樣則可以有效地防止朝廷對自己痛下殺手。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會取得大成功。
《易經》有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才華對於你有益,但鋒芒對於你無益。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鋒芒畢露往往會遭受很多打擊,而藏鋒不露的人卻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獲得經驗,他們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和犧牲,獲得更多的空間去發展。
離雷池越遠越好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很少有人會去想功成名就之後又該如何?
曆史上不少名人在初創崛起之時事事爭先、當仁不讓,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則求淡、求平、求退。
有人對此大惑不解,其實這是人生進退的一種成功哲學。曾國藩說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一個人要識時務,要懂得收手。功成名就,自然可樂,但是要保全自己,就要知進退。
常言道:“槍打出頭鳥。”對有大誌向的人來說,功成名就之時安於平淡、不再貪功冒進,並非苟且偷生,而是高風亮節。
當曾氏兄弟滿門封侯之時,身邊的人也與有榮焉,有些人的頭腦便開始發熱了。
有一次,曾國藩的門生彭玉麟給曾國藩送了一封信。曾國藩打開信一看,信上並無上下稱謂,隻有彭玉麟親筆所寫的12個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曾國藩看到這幾個字後,臉色立變,說:“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的字)他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說完,曾國藩便將信紙搓成一團,咽到了肚子裏。
攻克安慶後,湘軍將領欲以盛筵相賀,但曾國藩不許,隻準各賀一聯。
當時,李元度第一個撰成一聯,曰:“王侯無種,帝王有真。”
曾國藩見後大怒,當即就將其撕毀了,並斥責了李元度。此後,曾國藩還多次戒勉李元度,希望他謹慎處世。
李元度聯被斥,其後又有“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寫了一聯,曰:“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看到這副聯語後大加讚賞,立刻傳給屬下將領們觀看。然而,有人認為此聯中“麟”字對“蔡”字不工整。曾國藩聽了勃然大怒,說:“你們隻知拉我上草案樹,以取功名,圖富貴,而不讀書求實用。麟對蔡,以靈對靈,還要如何工整?蔡字多意,其中有‘大龜’之義,與麟同屬四靈,對仗當然工整。”
“草案樹”是湖南土話,意思就是“荊棘”。曾國藩利用自己的語言功夫,就此“鎮壓”下了這場“對聯勸進”風波。
一個智者最高明的歸宿就是光明正大地適時收手。知退是一種成熟,是一種眼光,是一種睿智。
每個人在有所收獲之後,都應該懂得收手。所有高明的人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沒有更多的成功,他們也會見好就收,因為他們知道接踵而來的好運往往都會伴隨著更大的危險。
做人,絕不能越雷池一步。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進退者是英雄,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至於引來他人之怒,禍患己身。有時,一個人過去的選擇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