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在為父母讀書嗎?
你在為誰讀書?對每個青少年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一個人抱著不同的目的學習,其選擇的道路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不明白讀書的目的,不知道讀書的方向,他就難以給未來的人生定位。
筆者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某學校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到學校讀書?”這樣一個原本簡單的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卻讓老師始料不及。在回答問題的孩子中,“我是給父母讀書的”、“我是給奶奶讀書的”——類似的答案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位老師告訴記者,這樣的狀況讓她感到驚訝的同時也非常痛心。“為父母讀書”這一現象,反映出的問題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孩子們出了問題,還是現在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古人過去讀書,不為別人求學問,而是立足自己的興趣點,力爭做好一個文明的傳承者。而現在許多孩子讀書是為了父母的麵子、社會的壓力,而不是為自己;是為了前途有必要讓自己讀書,而不是因為自己對某一項學問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而讀書,更別說是為了祖國的強盛而讀書。當然,秉著興趣去讀書的人也有,擁有崇高理想的學生也有,但這樣的人已經非常難得了。
由於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隨之而來的便是人的生存麵臨著極大的挑戰。作為父母,麵對社會競爭,便時時處處“從現實出發”,考慮到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於是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規定性:工商、醫藥、法律等專業是很吃香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理論科學,最好是不要去選擇,而較為純粹一點的文學經典就更無人問津了。
所以,許多孩子從小就沒有自己選擇的機會,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這一路是父母事先就策劃好了的,做子女的隻能不斷地去實現父母們的宏願,一味地為了父母而讀書。
還有的父母由於覺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相對穩定,於是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也像自己一樣做同樣的工作。比如當醫生的就希望孩子讀醫學專業;而做教師的就希望孩子們去讀師範院校。父母的這種想法通常是很不恰當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天分與愛好,為什麼在他還是小孩時就認定他就要走哪一條人生道路呢?
所以,今日的中學生們應該清楚明白自己不是為了父母而讀書,不能隻隨著父母為自己規劃好的路線圖盲目地走向自己絲毫不感興趣的領域。而應該知道自己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學習、去鑽研。
父母為了我們讀書付出了很大的金錢和精力,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是,我們要取得人生的成就,就要追隨自己的心靈,如果我們隻是被動地按照父母的意願學習,就無法拿出我們最大的激情,更難以取得長期的成功。因為,決定我們人生未來命運的,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我們自己。我們要認識到,我們不是在為父母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是成就自己的人生,隻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2.你是在為老師讀書嗎?
家長讓一個孩子成才都感到很累,一個教師讓幾十個孩子成才談何容易?我們每一個老師,為了學生的成長,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因此,在一部分學生的心中,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老師。在一次關於讀書觀的調查中發現,持有這樣的想法的學生還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