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若從1983年西出蘭州算起,至今已西行20次。從1993年起就有了全程踏訪絲路的願望,但因其時正在進行蜀道寫作,故延至1997年夏方才踐行。前後20天沿漢唐絲路去了甘肅、青海、寧夏部分段落。返回後借助蜀道寫作的經驗,翻閱典籍,鉤沉史料,靜下心來,首次完成一組六篇關於絲綢之路的作品。凡事一旦開始,畏難消除,激情便也誕生。之後,一次次西行,一段段接續,疑惑也一個個被解開,末了艱苦地伏案,前後12年之久。這期間,集中反映從長安出發,穿越關隴河西、塔裏木河流域至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的作品結集為《絲路訪古》,探訪草原絲綢之路的部分作品結集為《草原之旅》,2003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納入“走進西部”叢書出版,圖文並茂,受到好評。有此鼓舞,越發西行不止,欲將絲路寫作進行到底。

如今,麵對這最終修訂的50萬字與近500幅圖片,厚可盈尺,讓人百感交集。回顧這個不算短的過程,需要致謝的實在太多,中國作協和陝西省作協支持了絲綢之路國外部分的考察;陝西省委宣傳部把本書列為全省重點作品;胡悅、陳忠實、郭加水、高洪波、雷濤、閻綱、賈平凹、查舜、聶鑫森、趙本夫等多位朋友在我的絲路寫作中自始至終給予了熱情鼓勵和支持。特別要感謝季成家、韓梅村兩位教授為本書作序。季先生作為《絲綢之路》主編,資深學者,在我探訪絲路中曾多次予以指導;韓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初,便對我的創作進行了跟蹤評論,曾出版《王蓬的藝術世界》。兩位教授治學的嚴謹認真使我受益匪淺。要感謝的還有絲路沿線的文友,天水王若冰,蘭州王家達、馮德富,梁勝明、梁燕父女,山丹陳淮,嘉峪關胡楊,烏魯木齊魏忠明,喀什趙力等位,自然還有我的家人,以及幫助打印、校對文稿的朋友。

需要說明的是,原本寫作此書的一個目標是,凡涉及重要城鎮、關隘、長城、驛站、曆史事件與曆史遺址,都盡可能去現場考察和感受,並盡可能使用自己拍攝的圖片,以便讀者有現場感和真切感,但並沒有完全做到。在470幅圖片中,有440幅為自己拍攝,仍有30幅采用了他人照片。比如早已過世的一批西方探險家,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在敦煌發現藏經洞的王道士等圖片,采用的是《絲綢之路》叢書圖片;王子雲、何正璜學人夫婦當年考察西北文物的圖片由其子王蒙先生提供;張騫出使西域的版圖係漢中畫家張重光所畫。這裏一並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沒有這眾多朋友的真誠協助,絲綢之路的探索與寫作便不能順利和圓滿。

最後,要特別感謝太白文藝出版社。早在1983年,我的短篇小說集《油菜花開的夜晚》,也是我的第一本書,即由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太白文藝出版社前身)列入新時期專為陝西作家開創的秦嶺文學叢書出版,使我因此獲得進入魯迅文學院和首屆北大作家班學習的機會。世紀之交的1999年,我曆時10年完成的蜀道專著《山河歲月》上下兩卷,共60萬字也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次列入省重點作品的《從長安到羅馬》仍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我從心靈深處感到認同。不僅僅是由於題材與長安關係密切,還在於太白文藝出版社社長黨靖先生與負責拙著的副總編輯韓霽虹女士,都對拙著自始至終給予了關注與支持,或來漢中探望,或打電話谘詢,切實盡到了責任。

至此,再說什麼都顯得多餘。一部作品一旦出版,便交給了讀者,交給了社會。最權威的評判也隻能是讀者和歲月了。我將以最平靜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書稿麵世的愉快。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