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家推薦(1 / 1)

胡悅(中共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

王蓬不囿於漢中。作家的文學生命是多種因素共同催化的結果。專注,並不意味著地理上抱殘守缺。他20次西行,行程數萬裏,尋叩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之路,至今已寫出60萬字的作品,還拍攝了數千幅圖片。王蓬所涉獵的,包括了曆史、人文、科學、美學等諸多方麵。這或許是他得以滴水穿石,並不斷超越自我的原因。

陳忠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

王蓬近十幾年又潛心於曆史文化研究,由蜀道到絲綢之路,碩果累累。不下百萬字的作品,奠定了由學者到作家的基礎,完成了一次升華式的蛻變。

高洪波(中國作協專職副主席,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

大作波及戈壁大漠、草原雪域、風土人物、人文地理,是卷大書,需抽出時間靜心閱讀。我曾有草地之行,故對草原卷先行瀏覽,文筆優美,十分傳神,且旅途辛苦,默記於心,進而成文,殊為難得。

雷濤(陝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著名作家)

報告文學這種文體離生活和曆史最近,它的高度與深度,其實是人感悟生活與曆史的高度與深度。王蓬對古絲綢之路的行走與書寫是在坦露一種世界胸襟與曆史眼光。作者用一種超越自我的生命價值重新丈量和審視曆史,完成的不僅是表達上的意義,而且是在弘揚深刻的曆史與精神的價值。

閻綱(著名文學評論家,原《小說選刊》主編)

陝西出了個徐霞客。王蓬先後20次沿絲綢之路重鎮西行到喀什,後來出訪巴基斯坦,又周遊歐洲各國,最後到達絲綢之路終點羅馬。從長安到羅馬,多麼逶迤,多麼神奇啊!我在季成家主編的《絲綢之路》上讀到他大量的西域行記,為他的毅力和才情所歎服。

賈平凹(陝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

要推舉漢代之風,在霍去病墓前看石雕,漢代的藝術竟能在原石之上,略鑿一些流利線條,一個石虎石馬之形象就凸現出來,這才是藝術的極致。所以,在整個民族振興之時振興民族文學,我是崇拜大漢朔風的。王蓬近期的一係列作品,蜀道和絲綢之路是朝這個方向在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陝西的其他作家應該向他學習,更應該使我效法。

查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著名回族作家)

王蓬的這部作品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大都要有一個比較寬闊的胸懷。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對國內國外各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人和事毫無偏見,這部書中僅是那每一份素材的獲得,都不知跑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翻了多少書、下了多少苦,這是那種患得患失的小心腸人根本不可能去完成的事情。

聶鑫森(湖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散文或文化隨筆,而是表現出了王蓬學養上的紮實功力,融實地勘察、史乘考證、文字敘述於一體,浪漫的抒情與嚴謹的辨析相攜而行,久遠的曆史與親近的現實息息相關,情境、文境、史境互為疊合,搖曳多姿。

趙本夫(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在王蓬的作品中,我感到一種可貴的東西,就是敬畏。對曆史、對山川、對百姓、對一切應當敬畏的事物的敬畏。一個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張牙舞爪的人,其實是淺薄的。而一個有著敬畏之心、平靜而憨拙的人,才真正是聰明而有力量的。我有理由相信,王蓬會走得更遠。

張賢亮(寧夏回族自治區原文聯主席,著名作家)

琴心劍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