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巴比倫首富的秘密(11)(1 / 3)

晚期建造的城牆要比早期的更加著名,它是在公元前600年,由當時的納波帕拉撒王(Nabopolassar)主持建造的。重建城牆的工程規劃十分浩大,納波帕拉撒王生前並沒有來得及親眼見到這項改建工程竣工,後來由他的兒子尼布甲尼撒王接著進行,結果大功告成。尼布甲尼撒由此開創了全新的巴比倫王國。

依據可靠的曆史記載,我們完全可以為改建後的巴比倫城牆勾勒出非常清晰的輪廓。它約高160英尺,與現代15層辦公樓的高度大體相當,而其總長度約有9~11英裏,其寬度厚到牆頂上足以同時容納六駕馬車並排奔跑,足以讓一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順利轉身調頭。城牆的兩端起始於幼發拉底河畔,每隔一段距離都設有一座城樓,河對岸便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巍然橫跨在幼發拉底河上,把新城區跟主城連通在一起。因此,這座城牆不但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重要屏障,而且還是一道防止巴比倫城受到河水泛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另外巴比倫城設有100座銅製的堅固城門,為此希臘大詩人荷馬(Homer)又稱巴比倫城為百門之都。

如此壯觀的建築結構而今卻全然消失,隻可看到部分殘破的牆垣基座及護城河遺跡。除了漫長的風蝕雨浸和殘酷戰亂的大量摧毀以外,阿拉伯人挖走城牆的磚塊去做其他方麵的用途,也是城牆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巴比倫城牆之下,昔日征戰者相繼踐踏而過的足跡到處都是,所有企圖征服巴比倫的民族,幾乎全是當時戰無不克的強者。不少其他帝國的君王都曾率領重兵重重包圍過巴比倫,可是總被巴比倫軍隊奮力擊退,阻擋在堅固的城牆外麵。當時侵略巴比倫的敵軍為數眾多,曆史學家曾估計,一次大規模作戰有可能要動用10000名騎兵、25000輛戰車和1200團的步兵。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爭,通常至少需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來準備作戰物資、囤積糧食以及設計行進的路線。

巴比倫城直到公元前540年前後,才最終被敵軍攻陷。即使那時,巴比倫的城牆也沒有受到重大損傷。有關巴比倫淪亡的故事非常離奇。當時企圖征服巴比倫的波斯王塞魯士(Cyrus)大帝,率領重兵攻打巴比倫城,一心想奪下這座難以攻陷的城池。巴比倫國王納波尼杜斯(Nabonidus)的幕僚大臣勸他,要親自出麵迎戰塞魯士,而不必等到塞魯士圍城。最後納波尼杜斯王戰敗後慌亂潰逃,因此塞魯士不費多大兵力就進入了敞開的巴比倫城門,並在第一時間搜盡了城裏一切財寶。

由此我們可以想見,巴比倫堅不可摧的城牆本身鑄成了它最強有力的一道防護,即使到了最後的危急時刻,假如納波尼杜斯王繼續奮起而堅守住這道城牆,那麼曆史極有可能會被改寫。這並非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猜測或臆想,因為從下麵一段泥板文字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

3.城牆守衛戰

老班劄爾以前曾是一名勇猛威武的戰士,而今他正身著戎裝,神情嚴峻地站在通向巴比倫城牆頂的路上警覺地守衛著,因為一場不可避免的守衛戰將要一觸即發。在老班劄爾站崗的上方,還有其他一樣驍勇的戰士,他們手持各種兵器嚴陣以待地守衛在城牆的周邊。巴比倫這個居住著成千上萬市民的富庶城市,所有的安危就看他們是否打贏這關鍵的一仗了。

城牆外黑壓壓的大軍緊緊逼近,敵人千軍萬馬呼嘯而來,浩大的叫囂聲此起彼伏,敵軍的先頭部隊已然兵臨城下,開始用重器轟然撞擊城門,不斷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

巴比倫城門後的大街上,一群槍兵已擺好陣勢。他們一切都已準備就緒,萬一城門被敵軍攻破,就立即奮起抵禦。因為巴比倫的主力軍正隨國王遠征東方的埃蘭人(Elam)尚未歸來,所以留下來守衛巴比倫的兵力遠遠不夠。豈知亞述的軍隊突然自北邊傾巢而至。無人料想得到,在主力軍遠征期間,巴比倫城竟會遭受到這樣強大的猛烈攻擊,在此緊要關頭巴比倫城牆必須要經得住嚴峻考驗,否則巴比倫帝國就會麵臨潰敗而亡國的可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