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隻有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3)(1 / 3)

智慧不在於懂得多,而在於懂得深

“學不在多,貴在力行。”隻把聰明停留在嘴巴上,聰明是結不出累累碩果的,自然也與“成功”無緣。

釋迦牟尼有個叫般特的徒弟,生性愚鈍,佛祖讓五百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開竅。佛祖把他叫到麵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偈稀疏平常,你隻要認真地學會這一首偈,就已經是不容易了!”於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偈,終於領悟了其中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佛組派他去給附近的女尼講經說法。

那些女尼早就聽說這個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氣,她們想:“這樣的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雖然心裏是這樣想,但是她們表麵上仍然用應有的禮貌對他。

般特慚愧而謙虛地對眾女尼說道:“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

接著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話音剛落,眾女尼便哄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

般特不動聲色,從容講下去,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眾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對他肅然起敬。

般特隻學了一偈,可他一絲不苟的精神體現於行動之中,於是一偈也得道了。

隻有獲得他人的認可,才能得到他人的推崇

就算一個才華出眾的人,要想出人頭地,僅靠自己的能力與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將自己融合在大眾裏,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可。人生正是如此,越是低調做人,越顯示出我們的高貴。

寺院建在半山腰,寺院不遠處有一掛四季飛流的瀑布,即使在寺院深處、閉門的禪房裏,也能聽到嘩嘩啦啦、潺潺淙淙的瀑布的聲音和清韻。瀑布的源頭是一眼清洌趵突山泉,寺裏的用水就是從這個山泉汲來的。

有一天,一個小沙彌汲水回來,對山泉的水源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高高的山上都能冒出泉水來,那山下的水井怎麼不冒水呢?再說了,山泉上邊的山頭既不是很大,又沒有存水的凹處,這一年四季源源不斷的泉水來自什麼地方呢?他越想越困惑,就去請教一位高僧。

高僧就取出一個下端有漏孔的竹筒,讓小沙彌往裏倒水。小沙彌一邊倒著,竹筒一邊漏著。小沙彌隻要一停止倒水,竹筒裏的蓄水很快就流幹流淨了。高僧就在竹筒裏盛滿細沙,再讓小沙彌往裏注水。這樣一來,不用往竹筒裏注多少水,竹筒下端小孔裏的細流就淅淅瀝瀝地流好長時間。

看小沙彌仍然一臉迷惑的樣子,高僧就開導說:“泉眼上邊的山頭就好比裝滿細沙的竹筒,內在的結構不全是堅硬的頑石,有一部分是糠木一樣的吸水石,每逢雨雪天氣,它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保存大量的雨水雪水,為泉水瀑布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這既是大自然的神奇,又蘊涵著物種世象的一般常理。”

小沙彌就豁然頓悟地說:“多謝師父開導,弟子這次明白的不僅僅是山泉的原理了!不過,我還有一事不明白——師父怎麼會有這麼一個現成的、鑽了漏孔的竹筒呢?”

高僧微微一笑,不無幽婉地對小沙彌說:“這是當年,我像你一樣,還是小沙彌的時候,汲泉水的路上,也萌生困惑著你剛才提出的同樣的問題,就向寺裏的一位老法師請教。老法師為解答我的問題、啟迪我的智慧,特意製作了這個竹漏。老法師圓寂之後,我就收藏起這個對我來說非同尋常的竹漏,它曾經為我開啟了智慧的靈泉……”

高僧的這種竹筒,無論是什麼樣的水,哪怕是混著大量的泥沙石頭等雜物,都可以裝進去——非常富有“親和力”,但又不會泥沙俱下,由於細沙的作用,竹筒裏的水分隻會慢慢地在沙子間彙聚下泄,而且流出來的一定是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