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隻有心無雜念,才能洞明一切(1)(1 / 3)

無雜念,內心不亂才能禪定。禪定者,能放棄外界色相誘惑,超然物外,保持一顆安定的心,才找到真實的自我。一個人隻要心裏平靜、安定,就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生活的問題。因為禪定給智慧提供了孕育的空間。

有位禪師叫智隍,曾參拜五祖弘忍大師,自以為得到五祖傳授,在寺廟裏長坐,達二十年之久。六祖弟子玄策遊覽河北,路過此地,問智隍:“你在這兒幹什麼?”“入定。”玄策問:“你所說的入定,是有心的入定呢,還是無心的入定?若無心的入定,一切草木瓦石,都可以叫入定;若有心的入定,一切有情感知覺的生物都應該得到入定。”

智隍說:“我入定時沒有‘有’‘無’之心。”

玄策說:“既然沒有‘有’‘無’之心,就是常定。既是常定,又有什麼‘出’‘入’呢?”

智隍不能對答,說:“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說:“曹溪六祖。”

智隍問:“六祖怎麼講禪定?”

玄策說:“我師父講:‘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不久,智隍到曹溪拜謁六祖,陳述了上麵的情況。祖說:“正如你談到的,要心如虛空,又不執著於空見,無障無礙,動靜無心,就如你的自省的樣子,何時不定呢?”智隍大悟。祖又開示眾人說:“什麼叫坐禪呢?對外界一切善惡環境不起心念叫坐對內自省不動叫禪。什麼叫禪定呢?對外能擺脫一切現象的幹擾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

禪者認為待人處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牽動的態度,要保持不被貪欲蠱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靜,這就叫禪定。宋朝學者蘇東坡,有一天突然在學禪上有所領悟,便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寫畢,便差遣他的書童送給金山寺佛印禪師。佛印看罷,便在上頭批了字,要書童帶回去。蘇東坡收到回信,心想佛印一定會大大地讚美那是一首好詩,於是急急拆閱,沒想到佛印竟然批著“放屁”二字。

他不禁動氣了,於是渡江來到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論。據說佛印很有神通,早就在江邊碼頭等他。兩人一見麵,蘇東坡便責問佛印,而佛印卻輕描淡寫地說:“你不是已經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了嗎?怎麼會被‘放屁’二字吹過江來呢?”蘇東坡啞然無語。

禪定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所誘惑,不被自己的貪婪、嗔怒、愚癡、傲慢和疑心所牽動,維持醒覺的狀態,這時我們才能張開法眼,看清一切,打開智慧之窗,綻放醒覺的光芒。

遇事不要太驚慌,運用智慧解危難

許多人在遇到危難事情時,或者隻看到事情的表麵,而沒有看清引起事情發生的原因,所以,他們才會束手無策,會顯得手忙腳亂。學會洞察事物的本質,是我們應該用心去學習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將有助於我們的人生更加完善和美。

一位輕生尋死的少女,萬念俱灰地走向一條湍急的河流,就在她剛剛涉入河水的淺灘時,一個正好路過的老僧把自己手裏的一串念珠果斷地拋向河水,並大聲喊道:“毒蛇,河水裏有毒蛇!”

少女也看到了佛珠的“蛇影”,她驚叫一聲,轉身就往岸上跑。老僧就裝出驚訝萬分的樣子,大聲說:“不好了,毒蛇追上來了!”她信以為真,不禁大驚失色,一邊繼續往岸上跑一邊連呼救命。

老僧抄起禪杖“痛打毒蛇”時,驚魂未定的少女才發現了他的“騙局”,就嗔怪他說:“你這個老和尚!為什麼嚇唬我?”

老僧說:“你再往裏走,就永遠上不來了!我能看著你不管嗎?”

少女就又嬌嗔地說:“哪有你這樣救人的,快把人家嚇死了!”

“我也不會鳧水,再說了……”老僧平和而慈祥地說,“我一急,就長了個心眼,想起了手裏的佛珠。”

少女就說:“我要是再去投河,你還有什麼法子嗎?”

“你絕對不會再去投河了,”老僧微微一笑說,“你連佛珠都怕,說明你的心底還有生的希望和期冀,你當時隻是氣頭上,現在完全轉過來了,你不僅再不會尋短見,而且會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美滿,老僧的法眼神著呢!”

少女有些感激地笑了。

老僧說:“趕緊回家吧,改天,我會到府上討張笑臉討碗飯。”

“一言為定,”少女說,“我會準備一鍋飯報答你,你真是個活菩薩!”

少女輕生,隻是氣頭上的糊塗行為,但她還是十分怕蛇的,一個心底還存有敬畏的人,是可以拯救和自我拯救的,老僧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隻以一串佛珠和幾下虛假的杖擊就拯救了一個年輕女孩的性命。要是我們普通人,肯定是既拉又哄地好一番折騰,還不一定能趕得上、拉得住、哄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