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社交與禮儀(1)(1 / 3)

不要忘記麵帶笑容

人在笑的時候,要使用13塊麵部肌肉,而在皺眉蹙額時,則要使用47塊麵部肌肉。正因為如此,所以誰都會覺得笑的時候快樂而且自然。

整日愁眉苦臉的人,可以說沒有意識到自己忽視了一個最有魅力的特點。出生兩個月的嬰兒,見了母親的微笑就會露出笑臉;到了5個月時。看到母親皺眉頭時,他們就會哭泣;進入托兒所和幼兒園後,他們進行過許多研究,這裏不打算具體地加以引用。總之,孩子在出生後所接觸的,如果全是溫和、開朗、具有幸福感、經常保持微笑的人,這對於他們性格的形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人即使用銳利的目光看自己,也不要以眼還眼,而應該報之以微笑。對於生性乖僻、靦腆的人,我們若能笑臉相迎,相互間的隔閡就會消除,對方緊繃著的臉就會很快地鬆弛下來,並露出笑容。這種微笑或笑臉,好比是投向水麵的小石塊,能不斷地增加和擴大親切友好的漣漪。

不過,笑也有各種各樣的笑:既有浮泛、冷淡、帶有侮辱性的假笑,也有親切、明快的微笑,另外還有純粹是出於禮儀需要的笑,和像做生意似的考慮利害得失的笑,等等。這些笑,基本上取決於一個人所處的心理狀態。真正的微笑,首先需要內心的真誠,也就是說,它必須產生於想幫助人這種真誠的願望。機械的、習慣性的、完全是做做樣子的微笑,隻不過是顏麵神經的一種“癖性”而已。一個人通過訓練,雖然能夠笑得很優美,可是內心如果並不真正想笑,那麼他的笑肯定感染不了人。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行為基本上產生於情感之後。可是實際上,行為與情感是形影不離的。我們可以通過製約受意誌直接支配的行為,來間接地調節不受意誌控製的情感。”所以一個人若能笑得賞心悅目、神采飛揚,那麼他肯定能贏得周圍人的好感、同情和信賴。

要保持友情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親,也經常可以看到向情人慷慨地獻上自己愛情的年輕人。此外,對朋友懷著深情厚誼的也大有人在。可是,與鄰居和其他人也能友好相處的,卻為數不多。友情就是對他人的關心,所得到的回報則是自己能安穩而遂心地度過一生。一個人如果缺乏友愛之心,那麼他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同時也會給其他人造成很大的危害。這種友情或友愛,體現在各種各樣的行動中。在日常生活裏,傾注這種情感的機會,多得不可勝數。譬如說:為他人作出自我犧牲而幹份外的工作,撫慰年邁的鄰居,打心眼裏為朋友和同事的成功而感到高興,為別人分憂解愁,等等。

不過,盡管懷著深厚的友情,可是由於生性靦腆,因而無法將自己的心意表露出來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了克服這種猶豫退縮的毛病,應當在這些方麵進行努力:

①無論跟誰都開朗地打招呼。

②不要對排擠自己的人怒目而視。即使一時怒上心頭,也要立刻告誡自己:“友好地生存下去吧!”這是幸福生活的原動力。

③承認自己周圍的人都相當出色。這樣,不管你的職業和地位如何,你的牢騷就會陡然減少,你對別人的讚賞之心就會陡然增加。與此同時,敵對情緒將會煙消雲散,心中的煩惱也將冰消瓦解。你就會覺得,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

容受他人

無論什麼人,都希望別人“容受沒有經過喬裝打扮的自己”,都希望與相互間可以不拘禮節的人呆在一起,而不希望受那種必須時刻提防別人傷害自己的緊張感的壓迫。不過,“有勇氣暴露自己”的人也是為數不多的。所以,人們都希望與那些懂得容受自己的人,即對以本來麵目出現的不說三道四的人呆在一起。

美國心理學家L·吉布林在《人際關係中怎樣才能抱有信心和力量》一書中,對這方麵的問題作了詳盡的敘述。他指出,專門找別人岔子,動輒教訓別人的“批評家”,估計不會有什麼親蜜朋友。另外,根據自己所確立的倫理和宗教方麵的嚴格標準去要求別人投自己所好的人,誰見了都會退避三舍的。而那些容受和喜歡以本來麵目出現的人,往往具有感動人和促使人積極向上的力量。“除了善意地給予以本來麵目出現的人以自我改造的力量外,沒有其他力量可以促使其進行改造了。”最能促使人樹立起信心和產生充滿人情味的親切態度、友好的交際,自尊心等一切積極的行為反應的,莫過於當他意識到自己已為對於自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物所容受。

發現和承認他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