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6;夢縈畫廊
板橋,一座經曆了二百多年風雨的石拱橋,架在小小的村落的溪上,架在沅州府到洪江古城的官道上。當初幹嘛叫板橋,沒有流傳無從考證,想來這地方原來有一座木板鋪成的橋,故而得名吧。石頭砌成的橋,石板鋪成的官道,達官顯貴,漁夫樵夫,花轎騾馬,雜貨擔兒,布客鹽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從這兒走過,石板都踏出了腳印的痕跡。這裏沉積了無數的童謠無數的山歌,石橋石板見證過無數悲歡離合,聆聽過柳泉先生般的故事,也記錄了村子裏無數的喜怒哀樂。這廟溪兩岸綠樹成蔭,樹木如站成兩列隊形的人握手一般,把三五丈寬的小溪遮住。溪水靜靜的,清幽見底,魚兒在水中追逐,鴨子在水麵嬉戲,連水鳥也湊熱鬧,時而出現在水麵上。
石頭砌成的板橋,長約五丈,寬約一丈五。連接了小溪的東岸和西岸。橋東十八級台階,橋西十六級台階。老人說,這18和16級台階緣起東岸葉家小夥多,18歲可以成家立業,西岸滕家姑娘多,16歲可以出嫁。於是有了“橋東哥哥十八載,娶個婆娘進屋來。橋西妹妹十六歲,要上花轎陪人睡。”橋上蓋了涼亭,典型的侗鄉風雨橋,行人走到這裏,可以歇歇腳,喝口水,聊聊天。村子的人也愛集在這兒,一天到黑橋上總是熱鬧的。橋兩頭的泊岸上各有一棵兩人合抱的鬆樹,說是修橋的時候栽的。東岸的一棵高大挺拔,西岸的一棵矮一些,枝丫分得多。兩棵鬆樹伸出長長的枝,相擁著如恩愛夫妻一般,長相廝守著。泊岸的鬆樹下,村裏人用木頭做了些座位,因了橋上座位不夠時,人們就可以坐到泊岸上的鬆樹下。
橋東頭上橋的起步處是一塊半畝見方的草坪,中間豎著一柱正方形的石碑,一人多高,上麵有一個四角形的亭子般的碑帽,很莊重威猛的樣子。向橋的一麵,中間豎寫著“板橋修繕記”隸書而成,每字八寸見方,左邊靠下宋體刻著“大清同治七年八月立”。其他三方宋體刻著捐資修橋人的姓名和捐資數量,有捐銀兩的,有捐銅錢的,有捐木頭的,也有捐人力的,人數相當多。
橋上有涼亭,鬆樹下有座位,這兒自然成了村人休閑的去處。橋東的葉寶兒便在緊靠草坪的地方開了個雜貨店,賣些雜貨,也賣粉麵小吃的。這寶兒夫妻開店,不求多盈利,一年四季生意倒也興旺。夏天忙的時候,找兩個親戚來幫忙,加賣些涼粉甜酒湯圓。這涼粉的做法很有講究,到山上把蓮蓬大小的涼粉籽摘來,搗開後控出芝麻般的籽兒,曬幹。拿了涼粉籽到最涼的井邊,用幹淨的布包住涼粉籽,打一桶井水,使勁在水桶裏挪。而後放在井邊,自然便成了豆腐腦般的涼粉,再挑到店裏來。誰要吃涼粉,舀一碗,酌些紅糖、醋、芝麻粉。吃涼粉的捧了,靠在涼亭裏,用調羹舀了送到嘴裏,小口的品。那滋味那樣子,像君子過癮一般。寶兒開店的日子長了,除去開銷,小賺了一些。於是寶兒把原來的小屋拆了,重置一棟大屋,體麵多了氣派多了。村人也不奇怪,照樣在橋上閑聊,在泊岸上釣魚,照樣靠著鬆樹,小口品嚐涼粉。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站著或蹲著,很自在很快活。
小村恬靜的生活讓好多人特別羨慕,前輩名人沈從文在沅州的時候,沿著官道,騎了馬到板橋,小住了半月。釣魚、摸蝦、唱山歌,與老者秉燭,與小夥到橋下洗澡,陪姑娘做女紅,聽新嫁娘哭嫁,學侗家人唱酒歌。還親往板橋上遊的接龍橋,拜讀唐寅的接龍橋碑記。這兒恬靜的美,孕育了沈老的名篇《邊城》,孕育了率真的翠翠、善良的船夫、大方的順順、豁達的天保、聰慧的儺送。他們生於這,長於這,在這過著寧靜的生活。他們一個個善良,心真、性善、情美,這其實便是村人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