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簡單一些,人做得簡單了,一切事情也就不再複雜了。隻有以平靜的心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才會讓自己從繁瑣的生活中、從撲朔迷離的關係中走出來,忘卻煩惱,做個簡單的人。
(第一節)做人還是簡單些好
所謂簡單做人,並非不顧周邊環境,無視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是說在對人情世故有著充分認識和必要準備的前提下,在做人的方式上刪繁就簡,有意識地跨越許多約定俗成、害多利少的做人羈絆,把原先複雜的做人之道簡單化。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太精明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聰明的人一般不計較眼下的區區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長遠,時刻有一個總體的目標,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這個目標而服務的。雖然他們的好多行為讓別人看起來都是沒有多大好處,甚至很吃虧。但是他們心裏清楚,自己的努力肯定會在將來得到巨大的利益回報。
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能與他人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單位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借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借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這種表麵上看似精明的人,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卻犯了為人處世中的一大禁忌。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精明、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也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很好,有些人則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生活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與周圍的人相處。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多種多樣,社會是由人的群體組成的,而每個人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這些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回避但又需要正確對待的問題。
有些人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不如他們聰明,而可以從中揩點油,討點便宜,好像這樣做就會比別人能過得好些。其實,這種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他們日子過得很累、很緊張,過得很缺乏樂趣。因為,這樣的人會經常遇到許多“庸人自擾”的事情。比如說,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或幹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那些所謂的精明者卻會對此浮想聯翩,晚上回到家裏,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陰謀會使自己吃虧。而且這種人往往最被人看不起,甚至會招致他人的冷言譏諷。
相反,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盡量不去與他人計較瑣碎的利益,做到目光長遠、寬容大度,為自己和他人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氛圍,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別人的敬佩和歡迎呢?
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人際關係的產生。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吃點小虧未必是壞事。適當“讓利”,吃點小虧,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體現了你的能力,也會加深你和他人的感情。“將要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吃虧”。
有的人與他人的關係不好,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得失,甚至是錙銖必較,老是爭求種種的“好處”,久了難免惹起周圍其他人的反感。而那些暫時得到的利益未必能帶給你很多的好處,反而弄得自己心神疲憊,並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得不償失。如此來看,如果對那些細小的不會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謙讓一些,這種豁達的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
為人處世,你來我往,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總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虧。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鏈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萬物各自的利益。既然吃虧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無論怎樣抱怨也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及別人,避免與人比較這、比較那。而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相信:他能做,我也可以做。
一個人要想使生活過得快樂、舒適,單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是徒勞的。我們生活的是否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是否互相幫助,有了好處是否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太精明,不必擔心自己會失掉些什麼。大家需要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不太精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為朋友,就因為大家可以正常相處,少有功利,多有溫情,不必處處抱有戒心,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