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王妃回娘家省親,隨從少之又少,那是刻意的,不想讓人知道。
明珠一點不介意:“不需要侍衛和隨從,隻要兩乘馬車,我和雪兒秋痕,帶丫頭們坐上就可以了,光天化日,通街之間,怕什麼呢?”
安王唇角含笑:“什麼都不怕,隻怕別人笑話你沒有王妃禮製!”
明珠眨了眨濃密纖長的眼睫:“這個並不重要!你也說了,盡量不驚動別人的嘛。”
“很重要!不張揚,但也要合乎禮製!安王妃的尊嚴,不容人妄議!”
明珠暗地裏罵了一聲:古董,虛偽!死要麵子就明說,口口聲聲禮製,殊不知背地裏幹了多少違背禮製的事兒!
安王掃了一眼委委屈屈站在一旁的琴棋書畫四侍:“那十二名侍女不帶也罷了,貼身的四侍要帶上!”
“不用了吧,秋痕和雪兒跟著就好,還有那些陪嫁丫環呢,琴棋書畫留在王府!”
安王皺眉:回一趟娘家,要把陪嫁的人統統帶回去?王府配給的侍從一個不用,什麼意思?
安王說:“那些姑娘非得要一起回去嗎?留下幾個,把琴棋書畫四侍帶上吧!”
四侍雀躍,明珠卻搖搖頭:“陪我過來的丫頭們多是家生子,有父母兄弟在宰相府中,我回去了,自然也要帶她們走,和親人團聚!”
安王無語,阮媽媽過來,說前院一應物品都已打點好,已先行往宰相府去了,王妃可以出二門啟程。
安王看著聽琴和秋痕替明珠係好大紅色錦繡披風,自己接過觀棋拿過來的同色披風披上,一邊係緞帶一邊說:“多帶幾個無妨,琴棋書畫跟著王妃!”
這樣,不刻意張揚的隊伍仍然有三四輛馬車,十多名騎手前後簇擁,不喧嘩,不吆喝,華麗嚴整的隊伍走在街上,仍是讓行人避之唯恐不及,紛紛駐足觀望,卻猜測不出是哪家貴人出行。
到了宰相府,因早有先行的車馬人員知會,側門大開迎候,車隊直接入內,閔夫人早帶了幾位嫂嫂和十多位侄兒侄女,望眼欲穿地守在垂花門了。
安王先下車,回身扶了明珠下來,一起給閔夫人行禮,閔夫人喜不自禁,攬了女兒入懷,眼中淚水滴落,上次回門是嫁出去三天後,過了這麼多天才又見女兒一麵,從未分開這麼久,疼愛女兒的閔夫人這次可想壞了。
董宰相和幾個兒子去上早朝,安王領了旨意打理外政,可以不必應卯上朝,府中男子唯有五爺董明宇在,董明宇自幼體弱,讀書吃力些,還未有功名在身,出來迎接安王,寒喧行禮,謹小慎微,未語臉先紅。安王看他那文弱書生模樣,想到明珠曾笑話自己不是讀書人,不禁微笑:敢情她指的讀書人就是這副模樣?那還是不要做讀書人罷了!
把明珠送回到宰相府,安王便向閔夫人告辭,言明政務在身,不能耽誤,王妃可陪嶽母住著,三兩日後再來迎接回王府。
閔夫人聽說明珠可以在家住幾日,更加高興,生怕安王在宰相府呆久了一個想不通,又要把明珠帶回去,便也不留他,歡歡喜喜地把他送走了。
董宰相回府,見到女兒回家,自然非常高興,當著夫人的麵,不好問她上次所說的病因是什麼,好了沒有,及至聽說安王送了明珠回來就走,還要由著明珠在娘家住三個晚上,不由得大驚,連連責怪閔夫人不懂事理,女兒年紀小不省事,做母親的也不教導,同城聯姻的平民百姓家,姑娘回門省親,無事尚不在娘家住夜,何況貴為王妃的宰相府小姐?怎能讓明珠在家住三個晚上,這萬萬不合禮製!董宰相和明珠說了一會話,也不管兒子們沒回來齊全,命擺上家宴,吃完了就讓大兒子董明誌送明珠回王府。
明珠當然不樂意,侄子們也不舍得,閔夫人更是流淚不止,女兒嫁去王府,雖說十分尊貴,但卻不能隨意去探視,近在咫尺,也隻有想念的份,現在女兒好不容易回來了,又要急著送走,心裏卻知道老爺的話不是沒有道理,但她實在舍不得女兒。最後還是明珠任性執拗的脾氣發作起來,誰也不理,端坐堂上一聲不吭,董宰相無奈,隻好軟下來,好聲好氣地哄著女兒,和她商量是不是隻住一晚上,明天就回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