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鄉(1 / 3)

下霧了,重慶街頭仿佛變成了白色的海洋,幾米之外就看不見人的身影。馬路上,汽車亮著防霧燈,小心翼翼地行駛著,往日熟悉的景物,現在都看不見了,走在大街上,感到飄渺的霧把空氣變得格外的溫和,濕潤。

我和妻女走在山城霧中,四周一片朦朧,霧氣飛升於山嶺之上,飄拂過兩路口、上清寺、牛角沱……彌漫於人民大禮堂,以及西端的重慶三峽博物館和遠處的黃花園大橋。

不多一會兒,風輕輕地吹來了,我感覺到太陽就在身後,幾個農民工一邊走一邊哼起四川民歌:

“太陽出來囉兒,

喜洋洋歐郎囉,

挑起扁擔郎郎扯光扯

上山崗歐囉囉,

……”

歌聲中晨霧初散,才露麵的太陽吹揚起他們愉悅的心情,如同他們輕快的腳步。

霧散了,秋陽下暖風和煦,我們拾級而上,步入氣勢恢弘的重慶博物館。

博物館同圖書館一樣,總有一種安謐的氣息,靜靜的滲進感覺中來,從博物館的展品中穿過去,穿過長長的走廊,有著夢一般的感受,無數的手在這裏留下了痕跡,無數的手寫成了曆史的文字,字是手的記痕,手在紙上記載了曆史的腳印,手揮動著筆幻化成一隻巨形的手,伸著不屈的手指,是警示、是提醒、是希望。

就在這樣的感覺中,我意外的在展板上看見了我的四舅——劉願庵烈士的遺像,看見了玻櫃中他用過的墨盒和他的遺書。我凝視著他的遺像,他的墨盒,他的遺書。不!這不是文物,這是我們活生生的親人啊!他的眼睛是那樣的堅定,蓄滿了感情,他的嘴角含著沉思得出了神的似笑非笑的笑意,他似乎想給我說些什麼?又仿佛表示我已經懂得他要表達的全部含義。

仔細一算,親人的離去距今已經整整八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我們似乎遺忘了自己的親人,遺忘了親人留給我們的人生價值和精神。我沉浸在一種濃濃的愧疚和眷戀之中,開始了搜集整理劉願庵烈士的材料,沿著他生前的足跡,走訪他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尋覓他的英靈,追憶逝去的悲壯之歌。

汽車奔馳在秦嶺山區,滿山滿壑野蘋果的芳香使人沉醉,一路上,小鳥啾鳴,山路蜿蜒,綿延不盡……

在汽車的奔馳中,鹹陽城、天閣村、重慶、豐都、瀘州、宜賓、樂山、康巴草原……一一掠過。那些真實的情節,血與火的情節,漸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好像劉願庵烈士沒有離開我們,正栩栩如生地迎麵走來。

我點開電腦的文件夾,在鍵盤上敲出了第一行字:夜裏落了一場大雪……

第一章故鄉

夜裏落了一場大雪。

天亮了,雪也停了。鹹陽原上天閣村的小路被一家一戶掃掉積雪接通了,而村外路上的雪和路以及兩旁麥田裏的雪則連成一片,還分辨不出哪是路,哪是田。隻有村口的小鬆樹不怕寒冷冰雪,依然蒼蔥的站在白皚皚的雪地裏,隨著晨風搖晃著身子。

這時雪地上響起嚓嚓的腳步聲,一個壯年漢子牽著一個小男孩翻上一道土梁,他們的眼前是一片小樹林,而小樹林的後麵,突兀聳立著一座平頂的大山坡。

小男孩高興地喊道:“康陵,我們來啦!”

他所說的康陵,就是那座突兀聳立的山坡,從天閣村去鹹陽城,此處是必經之處。

壯年漢子給他擦了擦頭上的汗,“沒忘吧?說說他的來曆。”

“這還不簡單,康陵是漢代第十一個皇帝的陵墓,跟我們一樣,姓劉,名叫劉衎。”

壯年漢子點點頭,“對!據老輩人講,天閣子弟中,凡劉姓人沒有不識字的,讀書明理,守禮做人是代代傳下來的祖訓,附近十裏八村的都說:走下馬莊坡,天閣村的秀才舉人比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