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間的交易錯綜複雜,不是簡單的一條法則、一個道理就可以述說明白的。重複博弈為人們提供了合作和誠信的可能性,是因為博弈者之間還有“明天”,因而可以避免人們之間的相互欺騙和壓榨。
如果人們進行的是一場有限“重複博弈”,那麼均衡結果會和一次性博弈的結果完全一樣,博弈雙方都無法建立相互的信任;但如果人們進行的是無限“重複博弈”,那麼往往會在博弈中達成合作。一旦達成合作,收效將遠遠超過單獨博弈。
以大雁的飛行為例,它們多成人字形,這些雁飛行時定期變換領導者,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麵開路,能幫助它兩邊的雁形成局部真空。科學家發現,雁以這種隊形飛行,要比單獨飛行多飛出12%的距離。
一個由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若幹部分組成的整體,經過優化設計後,整體功能能夠大於部分之和,產生1+1>;2的效果。“重複博弈”中的合作可以讓生物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也可以讓人們在社會中更好地生活。
在原始社會,一個獵人想拿著獵物跟另一個獵人交換,他們都想把對方的東西據為己有。如果他們的見麵是偶然的,就可能會發生相互爭奪的事情。可是如果他們生活的地方距離不遠,考慮到對方家族的報複和在本族群中的聲譽,發生搶奪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很多。他們如果想得到對方的獵物,隻能選擇合作的以物易物。這種以物易物就是在重複博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誠信。
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比如有的人會說鄉下人比城裏人淳樸善良。這是源於居住方式的不同,鄉下人存在著“還要見麵”的重複博弈。鄉下人一般都世代居住在一個村子裏,大家鄰裏親戚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做了損人利己的事情,必定會引起對方家族的怨恨,或者是鄰裏之間的道德譴責。城裏人由於人口流動大,同一居民樓的鄰裏之間也互相不熟悉,自然就缺少了一定的約束。
費孝通先生將這種關係網絡的構建稱之為“熟人社會”。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種種私人關係,這些關係縱橫交錯,構成一張張的關係網。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熟人社會”的存在,所以人們之間的博弈從非合作的一次性博弈變為合作的重複博弈。在這種社會關係網中,人們之間的約束不僅僅依賴法律和契約,還有道德的力量存在。誠信是社會道德的支撐點,道德的力量要求人們言而有信、誠實守信,減少相互欺騙和壓榨。道德的力量就是“熟人社會”衍生出來的一種約束手段。
回家路上,看到小區門口賣水果的老人又在做生意,顧客買水果的時候挑挑揀揀擔心上當受騙,老人家說:“別擔心,我是不會騙你的,我天天在這裏賣水果,有問題了你再找我。”這則生活小插曲中就蘊含著深刻的博弈原理——重複博弈。
重複博弈,就是指博弈的重複進行,但由於在重複博弈過程中博弈雙方對決策的意識、對利益的判斷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因此重複博弈的均衡結果並非一次性博弈結果的簡單疊加,各種均衡都可能出現,能否實現效率改善還要取決於決策者的理解和能力。
公交車上,兩個陌生人也許會為了爭搶座位而發生爭執,雙方互不相讓。但假如雙方是舒適的朋友,那恐怕會是另外一幅場景,盡管雙方都不能當即占有座位,但緣由卻大相徑庭。為什麼呢?這裏就要射擊前麵說到的一個名詞“熟人社會”。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的傳統社會就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個圈子裏,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聯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私人關係,人們之間就是通過這樣的關係構成了一張張關係網。簡言之,投桃報李就是這個意思,所謂予人玫瑰,手留餘香,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我們都是經濟社會裏的“理性人”,麵對選擇的時候會向著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出發。成都的這個無人賣報攤3年沒少過錢,讓我們得到了一些約束人們自發行為的啟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都將誠實信用視為美德,但更多地是從道德上講的,而缺少法律的約束,所以現實生活中總會發生誠信危機。實際上我們的社會並不是達不到一個高度的誠信水平,合理的博弈規則才是保證社會誠信的基本條件。
博弈智慧
遏製誠信缺失的博弈規則就是將一次性博弈有效地轉化為重複性博弈,同時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增加對不誠信行為處罰的可信性。
在商業博弈中,一個優勢策略可以優於其他任何策略。同樣,一個劣勢策略也會劣於其他任何策略。如果你有一個優勢策略,你可以采用它,並且知道你的對手要是有一個優勢策略的話,他也會采齲同樣,如果你有一個劣勢策略,你就必須避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