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武學院坐落在滄瀾國北方一個偏僻的角落裏,這裏氣候惡劣,資源貧乏,三麵環山。每至冬至這裏就會飄下鵝毛大雪,不知道會有多少流浪漢餓死街頭。
而其他季節時山裏總會時不時冒出一些野獸,有時零散幾隻,有時形成獸群向周邊的村子發動攻擊,每一個村子都用石牆砌出一道嚴密的防護,各個哨點都設有瞭望台或箭塔對進攻的野獸進行瞭望和威懾。
經過一代代的努力和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改善,村民們再也不滿足於村後田地裏得來的食物,他們大著膽子組成狩獵隊向山裏狩獵,發展到如今迎雪鄉的四個村落都有著自己的狩獵山脈,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造就了村民們人心向武的風氣。而啟武學院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順理成章的誕生了,它位於四個村落後方的中心地帶,迎河而建,兩邊是四個村落各自的莊稼地遙遙輝映。
啟武學院的老師大多數來自於從狩獵隊退下的獵人,他們體能逐漸衰弱,但是武技純熟,經驗豐富。
唯一一個不是狩獵隊的老師是李老頭,他早年心懷憧憬外出遊曆,但是蹉跎了大半輩子也沒混出個名堂,後來灰頭土臉的回到了村子裏。因為讀過不少書見過許多世麵在學院裏擔任唯一一個文化課老師。
而學院的學生們也是分為兩類人:絕大多數學生是四個村落的孩子們,他們成長到七歲就會送到啟武學院裏學習武技,十五歲脫離學院後回到各自村子裏加入狩獵隊,這些學生們白天在學院裏學習晚上回家睡覺隻在學院裏吃一頓午飯。
另外一小批學生是流落街頭的孤兒們。他們由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婆婆收養照顧。老婆婆姓榮,大家都叫她榮婆婆。她性格善良且與院長相熟,所以院長每月都會從四個村子發放的糧食薪酬中抽出一小部分給她撫養孤兒們,但是畢竟人多粥少,孤兒生們都長得矮小瘦弱,經常遭到其他學生的嘲笑和欺辱。而這些孤兒們成長到十五歲以後也不能再留在學院裏吃白食,他們要想盡辦法得到村子的認同加入村子,不然結果就是被拋棄餓死街頭。
啟武學院一共有五個班級,三個大班和兩個小班。小班中一班是精英班有三十五人,平均年齡八歲,最大的不過九歲,他們是很有希望晉升到大班中的優質學生,成員中沒有一個孤兒生。
二班有三十七人,平均年齡十歲,他們的成員則複雜很多,其中大多數是家裏條件一般直接分配在二班中的,少部分是從一班中淘汰下來的,此外還有五個人是孤兒生。二班的學生是這個學院的最底層,常常受到一班的冷嘲熱諷,所以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心理問題。種種條件也造就了他們比一班的學生更加早熟。
“今天的課題是提縱術,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提縱術是輕功的基礎,而輕功更是能決定你們生死的關鍵所在,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麼接下來就由我來慢動作演示一遍。首先將心神投入丹田之中感受你的內力所在,然後慢慢得牽引它們通過大腿的筋脈彙聚到雙腳上,注意一定要等到雙腳全部彙聚內力後才能使出提縱術,否則就會因為內力不平衡而自己先摔倒在地。接下來就是怎麼控製提縱術,我隻能給你們七個字提示:抓準自己的重心。剩下的就靠你們自己日積月累的練習了。”
隻見麵前的張教官雙腿微微用力就輕飄飄的落在了一旁大樹枝幹上,整套動作瀟灑飄逸沒有一點滯頓。而下麵一群盤坐在地上的少男少女們無不用驚訝而羨慕的表情望著教官,在他們的眼裏張教官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人了。
隨著張教官宣布自由練習的命令後,這三十多個少男少女們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開始學著教官的模樣練習起提縱術。
他們之中年齡最大的是一位叫王誌剛的學生,十二歲,擔任著班長職位,他有著一頭青黑的碎發,油光發亮。三角眼下的顴骨微微凸起,是一個在老師麵前乖巧聽話,在孤兒生麵前作威作福的人,這和他兩次沒有通過大班考試而扭曲了性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