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講的模糊語言是交談中的一種策略,前提是交談者並不是表述不清,而是為了某種需要和不便,人為地製造模糊。在交際中使用模糊語言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話不必說得太直、太具體,就可以達到目的。如說得太死、太具體,反而容易被動。例如,一對戀人上街時,男的突然想起忘了一件東西,說:“請等我一會兒,我去去就來。”這個“一會兒”,到底有多長?是5分鍾、10分鍾,還是15分鍾,沒有確定的意義,但對方會很準確地理解為不太長的一段時間,會耐心等待。這種說法,就比使用確定的語言表述更好。如說:“請等我5分鍾。”結果因為某種原因,耽擱了10分鍾,而對方是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就可能造成不愉快。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使用模糊語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靈活性。二是從交際策略的需要出發,有意識地使用模糊語言,能力免被動,爭取主動。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無法確定具體時間,就可以說“大約在中秋節前後,我一定去一趟。”這樣很靈活,可以在中秋節前,可以在中秋節後。
在外交上這種情況就更多一些。如國際交往中,一方領導人當麵向另一方領導人發出訪問邀請,如果這一邀請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對於是否應邀尚無把握,而出於禮貌又不便當場拒絕,則通常是說:“我高興地接受您的邀請,將在方便的時候訪問貴國。”這樣,如果日後無意往訪,可用各種“不方便”為托詞。再如,對突發事件,在尚未弄清來龍去脈、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應時,也需要這種伸縮性很大的模糊語言。也有人稱之為“外交字眼”。如:“我們注意到××事態的發展。”“我們注意到了貴國領導人的講話。”“注意到了”隻表示“知道了”,但並未點明自己的觀點,使自己擁有主動權。對本來已經清楚的事實或想法,出於某種策略的考慮,故意使用含義廣泛的模糊語言,可以使你的話具有某種彈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企業主管為了糾正某種不良傾向,又不至於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語言:“最近一個時期,我們員工的紀律狀況總的看是好的,絕大多數員工比較自覺,但也有極個別員工表現較差……”這裏,使用了一係列的模糊語言:“最近”、“絕大多數”、“極個別”等。這是一種批評的藝術,它從保護有缺點的員工的自尊心出發,既照顧了麵子,又提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