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愛好,這種愛好能夠轉化成為追求的動力,讓人專注於目標,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可以這樣說,有了愛好,沒什麼困難不可以克服,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好。
世界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其性格形成時期對音樂絲毫沒有興趣,直到22歲他才突然變得熱衷於音樂。偉大的科學家巴斯德在少年時,其父母因他除畫畫和釣魚之外無所事事而悲觀失望,他20歲時對科學尚不感興趣。大作家威廉·福克納小學五年級就退學了,他曾考上大學,可是大學一年級因英語不及格被退學了。他25歲以後才開始獨立的創作生涯,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有些家長或老師可能會鄙薄學生的愛好,認為它不夠理性,如果學生依愛好和興趣學習,那就是不務正業,會影響學生的成才。
事實上,愛好是學生學業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學生對德育毫無興趣,那麼教師的苦苦說教就是對牛彈琴。如果一個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那麼學習數學對他來說就會收效甚微。相反地,如果他對物理特別感興趣,他上課時就會聚精會神,課下還會自覺鑽研。
因此,教師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想辦法發現、培養學生的學科愛好或者業餘愛好,並利用學生的愛好,發揮他的學習潛力。
朱德庸是台灣著名漫畫家,他的作品如《雙響炮》、《澀女郎》、《醋溜族》等在台灣具有很大影響力,在大陸也非常暢銷。但小時候的朱德庸卻是一個後進,就連最差的學校也不願意招收他。老師們認為朱德庸非常笨,開始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十幾歲以後才明白,自己不是笨,是有學習障礙,同時他也發現自己的特點:對圖形很敏感。
畫畫成了朱德庸生活中最大的愛好。他說:“外麵的世界沒法待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自己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裏有我的快樂。”
朱德庸的父母為此也吃了很多苦頭,他們動不動就被老師叫到學校去,聽老師訓話。盡管如此,父母依然很支持他畫畫。朱德庸的爸爸會經常裁好白紙,整整齊齊訂起來,給他做畫本。
關於愛好,朱德庸有非常精彩的見解:
“我相信,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彈跳力,所以它們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人也是一樣,不過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把自己的天賦忘了,就像有的人被迫當了醫生,而他可能是怕血的,那他不會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人們都希望成為老虎,而這其中有很多隻能是兔子,久而久之,就成了四不像。我們為什麼放著很優秀的兔子不當,而一定要當很爛的老虎呢?社會就是很奇怪,本來兔子有兔子的本能、獅子有獅子的本能,但是社會強迫所有的人都去做獅子,結果出來一批爛獅子。我還好,天賦或者說愛好,沒有被掐死。”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潛在的愛好。不過,有些人的愛好被埋沒了,被家長或教師的機械灌輸掩蓋了,這些人逐漸便變得麻木了,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愛好。而有些人則發現了自己的天賦和愛好,並堅持發展它,最終使自己的潛力被激發出來,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
上海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曾對上海十區三縣的3102名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習不理想或者說學習困難的學生,皆由於學習動力方麵存在著較嚴重的障礙。如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而學習;教育者隻重視智力因素發展,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師或父母以自己的願望來代替孩子的興趣、愛好,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等等。
朱德庸在發現、利用自己的愛好之前,也曾經是一個後進生,就因為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愛好,才成為一個著名的漫畫家。試想,如果當初朱德庸的父母不是著意培養朱德庸對畫畫的愛好,並以此激發他的潛力,會怎麼樣?
愛好相當於稟賦,代表了一個人自主的選擇能力。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把軟實力解釋為“構建與影響他們的偏好形成的能力”。我們真正要培養的是學生們自己構建自己愛好的能力,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也要具有發現學生們愛好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必有自己的一個愛好,盡管這個愛好不見得符合家長的期望,但煤有煤的用處、金有金的價值,望煤成金是不對的;讓一條蟲活得像一條蟲,讓一條龍活得像條龍,望蟲成龍,望恐龍成飛龍,除了增加學生的迷茫與痛苦,並不能真正得到什麼。與有愛好的司機、電工、研究者、股民比較,那些因為不明白自己愛好而被老師規劃所驅使的學生,真是可憐與悲哀。事實上,教師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才能和稟賦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學生就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