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有一種長久沿襲的觀念是:做人,少說話為妙。支持這種觀念的是一種謬論,即話說得少的人,事做得多;而話多的人,必然的結果是做事少了。這裏似乎還帶有某種邏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總是那麼多,用於說話的精力多了,用來做事的精力就少了。因此,西方有“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的說法;而中國則有孔子給我們的警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共同的結論是少說話。

然而,現在恰恰相反,整個時代在向一個交流和傳播日漸發達的規範化社會轉變,在這樣一個社會裏生存的人,如何能少說話?

現代人逐漸明確的一個觀念正是要多說話,如果你因為以前的人所麵臨的社會關係簡單清晰,人們按照人所共知的原則做事,所以一般都不喜歡多說話,彼此缺乏思想的溝通,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也不會解釋過多。他們認為一切靠自己的觀察就夠了,一個靜穆的觀察者天長日久會自以為是,因為他的意見從來沒被發現有錯誤,沒有人與他交流,指出他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如彼此之間意見不合,必然會是己而非人,完全不自我檢討,這是造成以前人們互不理解的原因。

現代人需要通過說話而使彼此理解,但是物極必反,僅僅是多說話,為說話而說話,同樣不能達到理解。如此看來,理解真是艱難,那如何才能做到說服與理解呢?

必須明確的是,說服的力量不僅來自於說話的數量,即說多了,還是說少了;更要講究說話的質量,即追求一種直達對方內心的親切柔和與必然,親切柔“說服”的行為關係到兩個主體——說服者與被說服者。首先必須達成的是兩者之間禮儀上的默契,不要急於進入主題。比如,連什麼時候應該與對方握一下手都不知道,當然就談不上說服了。如果沒有說服對方,那表明雙方各執一端,無法溝通,更應做疏導;而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而焦急和憤怒,那麼結果是:你非但沒有說服對方,而且表現出你的無知與愚蠢。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都喜歡作為一個說服者而不是被說服者,好像一旦被人說服,自己就接受了他人的控製,失去了一種自主性,因而顯得不光彩。

但人際間的交往是一個網絡,人與人之間互為利用、控製,而且是有得有失的。上述情形,如果加入一種利益因素,那就比較自然了。比如,被說服者以贏得一種利益為條件而讓對方說服,他就會比較心安理得。但關鍵是你要明確各自的利益目標,連自己是大多數的說服行為都是互利的。你可能因被說服而失去了一種物質利益,但你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比如:你可能會為自己的大度而滿足,而這種大度又能證明你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富有;另一種可能是你因為被說服而犧牲了精神的自主性,但你會得到物質上的利益,進而能使你感到自己的精明;還有的可能是你因為被說服而失去了一種近期利益,但你獲得了一種長遠利益……說服,正是建立在這種交換的基礎上的。明確這一點,你就能找到一種製衡的最優方式,而製衡是最好的說服。

因此,筆者特將卡耐基的心理戰術、哲學和理念適時運用於此書中。使它在你手裏自由發揮,這正是本書能為你提供的資料。如果你是一個善學善用的人,你將會把這裏所學到的技巧施用於各個方麵,從而有一種難以預料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