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享受生活(3)(1 / 3)

不過在老礦工的堅持下,他還是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礦工發現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走了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他就這樣一邊走一邊看風景,不知不覺就回到礦上了。當小礦工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裏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兒都沒有損失。

人在心理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候,很難完全放鬆下來全力做事。而當自己被一些無謂的煩惱所困擾時,甚至可能讓自己無所適從。這時,一定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一種輕鬆的心情去積極麵對人和事。

一位年輕人找到心理醫生,他對大學畢業後何去何從感到茫然。他向醫生傾訴自己的煩惱:沒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女朋友將去一個人才雲集的大公司,很可能移情別戀……

醫生讓他把煩惱一個一個寫在紙上,判斷其是否真實,然後一並將結果也記在旁邊。

經過實際分析,年輕人發現其實自己真正的困擾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張困擾記錄,不禁說:“無病呻吟!”醫生注視著年輕人說:“你見過章魚嗎?”年輕人點點頭,一臉茫然。

“有一隻章魚在大海中,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但是,它卻找了一個珊瑚礁,結果緊張得不知所措,它的八隻爪緊緊纏住珊瑚礁的枝丫,然後動彈不得,呐喊著說自己陷入了絕境,你覺得章魚如何?”醫生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年輕人思考。

年輕人沉默了一下問道:“您是說我像那隻章魚?”

“你自己認為呢?”醫生問。

“真的很像!”年輕人點點頭。

醫生接著提醒他說:“當你陷入煩惱的習慣性反應時,你就好像那隻章魚,你要鬆開手,鬆開‘抓住珊瑚的八隻手’,讓身體自由遊動起來。縛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

如果我們想比較快樂地過日子,就要讓自己放鬆下來。與其天天在乎自己的成績和物質利益,不如每天努力在上學、工作或生活中,享受每一次經曆的過程,並從中學習、成長。一位真正懂得從生活經驗中找到人生樂趣的人,才不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

8.反省才是成功之母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家拉伯雷說過:“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上扛著一個褡褳:前麵裝的是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的是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看不見,也不理會。”

一般來說,在學習上存在著兩類人:第一類人傾向於把行為原因歸結為個人的內部原因,而第二類人則把它歸結為外部原因。前者,把學業成績的好壞歸結為個人的努力、勤奮和能力水平;後者卻把學習成績的好壞歸結於運氣的好壞、學科的難易、老師教得好不好,而一旦失敗就隻知道怨天尤人,或幹脆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少研究證明,前者不但比後者成績好、進步快,而且日後的成就亦較大。所以自我批判能力愈強,智慧和精神境界也就愈高,也就愈能創立偉大的事業。

夏朝時,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啟平亂,結果啟被有扈氏打敗了。啟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

從此以後,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衣著樸素,關心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反之,不懂反省的人隻能一味逃避,卻始終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森林裏,貓頭鷹正在忙著收拾東西,斑鳩飛來了。

“貓頭鷹老兄,你在忙什麼呢?”

“搬家。”

“往哪兒搬?”

“東鄉。”

“你在西鄉住了多年,幹嗎往東鄉搬呢?”

“西鄉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我實在住不下去了。”

“老兄,依我說,關鍵是你得把叫聲改得悅耳一點,或者幹脆夜裏就別叫了,要不,別說搬到東鄉,搬到哪兒也招人討厭!”

貓頭鷹停下手中的活兒,認真思考著斑鳩的忠告。

別人對自己有意見時,自己不從主觀上找原因,卻一味埋怨客觀環境,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利於自己的進步。當你聽到批評的時候,不要像貓頭鷹那樣光想著躲開,應該反省一下,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大家的看法。

美國有一位女士養了一隻漂亮的鸚鵡,它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咳嗽。而且它的咳嗽聲濃濁難聽,女主人以為它患了呼吸係統疾病,就帶它去看獸醫。獸醫詳細檢查過後,發覺它並沒有任何疾病,問題隻是出在女主人身上:因為她經常抽煙,所以常常咳嗽,這隻鸚鵡隻是惟妙惟肖地將主人的咳嗽聲學會罷了。

在英國,有個年輕人向心理醫生訴苦,說他的母親經常囉囉唆唆,令人感到十分厭煩。心理醫生發現他的母親的確十分囉唆,但是同時發現她本來不是這樣的,她之所以變得囉唆,是因為兒子從來不在她隻吩咐一兩次的時候,就把事情做成,總要她三番五次地提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囉唆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