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軍第一(三)(1 / 3)

攻心第十四

原文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何以明之?

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

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也。臣聞其將屠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之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此攻心者也。

譯文

孫武說:“以攻心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為什麼這樣說呢?

戰國時,有人勸齊王說:“攻打一國的方法,以攻心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使人心服為上策,以武力服人為下策。所以聖智之人討伐他國或戰勝敵人,最要緊的是先使其心服。什麼叫攻心呢?斷絕他所憑恃的,就是攻心。現在秦人心裏所憑恃的是與燕、趙兩國的結盟,應當讓燕、趙兩國收回他們的做法。如今勸說燕、趙兩國的國君,不要隻用空言虛辭,一定要用實利來回轉他們的心意,這就是所說的攻心。”

沛公劉邦向西進入武關,想用兩萬人攻打秦嶢關的守軍,張良進言說:“秦兵還很強盛,不能輕敵。我聽說嶢關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商販出身的家夥容易利誘。希望沛公暫且按兵不動,派人先去,準備五萬人的供給以張聲勢,再在一些山頭上布滿旗幟,以為疑兵,叫酈食其帶著值錢的珍寶去賄賂秦軍將領。”秦軍將領果然要求聯合起來一同西進襲擊鹹陽,沛公準備聽從這個要求。張良說:“這不過是那些將領想叛變罷了,恐怕部下兵士不聽從指揮。部下不聽從肯定會出危險,不如乘其懈怠進攻他們。”沛公於是領兵襲擊,大破秦軍。這就是攻心的實例。

伐交第十五

原文

孫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

昔楚莫敖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以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鬥廉曰:“鄖人軍於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誌。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從之,遂敗鄖師於蒲騷。

漢宣帝時,先零與罕、開羌解仇,合黨為寇。帝命趙充國行誅罕、開,充國守便宜,不從,上書曰:“先零羌虜欲有背叛,故與罕、開解仇,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臣愚以為其計常欲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得施德於罕羌也,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數年,不二三歲而已。先誅先零,則罕、開之屬不煩兵服矣。”帝從之,果如策。

魏太祖伐關中賊,每一部到,太祖輒喜。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太祖曰:“關中道遠,若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眾雖多,莫能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攻差易,吾是以喜。”語曰:“連雞不俱棲,可離而解。”曹公得之矣。

此伐交者也。

譯文

孫武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使對手無法與他國結盟。”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前楚國的莫敖將要與貳國、軫國結盟,鄖(古國名,在今湖北省安陸縣)人卻在蒲騷埋伏軍隊,將和隨、絞、州、蓼幾國聯合起來討伐楚軍,莫敖非常擔憂。鬥廉說:“鄖人在其城郊駐軍,一定不會戒備,況且日日憂心地候望著隨、絞等國軍隊的到來。您在郢都城郊駐軍,以抵禦隨、絞等國的軍隊。我率領精銳部隊乘著黑夜攻打鄖人,鄖人有擔憂之心就要依憑其城,因而不會有鬥誌。如果能打敗鄖人的軍隊,隨、絞等國就會和鄖離異。”莫敖聽從了這個建議,於是在蒲騷打敗了鄖人的軍隊。

漢宣帝時,先零羌與罕羌、開羌解開了仇怨,聯合起來進犯漢境。宣帝命令趙充國率軍討伐罕羌和開羌,趙充國出於實情考慮,不讚成出兵,於是上書宣帝說:“先零羌想背叛,所以與罕羌和開羌解開了仇怨,然而其內心卻既擔心漢朝軍隊到來,又擔心罕羌和開羌背叛它。我以為先零羌是這樣打算的,它要為罕羌和開羌解救危難,以使其約守更堅固。如果我們先攻擊罕羌,先零羌一定會來協助他們。現在敵人正處在馬肥糧足之時,攻擊恐怕不能給罕羌以致命打擊,反倒使先零羌有機會施德惠給罕羌,使其盟約更牢固,團結更緊密。這樣一來,要想打敗他們,就得花更多的力氣。我擔心國家因此出現的困難會長達十數年,而不是兩三年。如果先討伐先零羌,那麼罕羌和開羌等不用發兵,也會順服。”宣帝聽從了趙充國的建議,果然不出所料。

魏太祖曹操討伐關中賊寇,每當一支部隊到來,太祖就非常高興。關中賊寇被消滅之後,各路將領問太祖高興的原因。太祖說:“關中道路遙遠,如果賊寇各自據守險要地形抵抗,要討伐他們,不用一兩年時間是不能平定的。現在他們自動聚集前來,人雖多,但彼此不服氣,各部沒有主帥,這樣進攻就容易得多,可以一舉消滅他們,我因此高興。”諺語說:“如果用繩子綁在一起的雞不能一起上架棲息,那就可以分開它們,逐個瓦解。”曹操深得此中道理。

這就是伐交的實例。

格形第十六

原文

孫子曰:“安能動之。”又曰:“攻其所必趨。”何以明之?

昔楚子圍宋,宋公使如晉告急。晉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果如其計。

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師,居輜車中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博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

又,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軍頓丘。黑山賊於毒等攻東武陽。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曹操曰:“昔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菑。使賊聞我西而還,則武陽自解;不還,我能破虜家,虜不能撥武陽,必矣。”乃行。毒聞之,果棄武陽還。曹操要擊,大破之。

初,關侯圍樊、襄陽,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司馬宣王及蔣濟說曹操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侯得誌,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操從之,侯遂見擒。

此言攻其所愛,則動矣。是以善戰者無知名,無勇功;不爭白刃之前,不備已失之後。此之謂矣。

譯文

孫武說:“安定的敵軍也能用計使他們移動。”又說:“攻擊他們必定要去援救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楚國軍隊圍攻宋國,宋王派使者到晉國求救。晉國的狐偃說:“楚剛剛得到曹國,又新近和衛國締結姻親,如果攻打曹、衛,楚軍一定會救援,這樣宋國和齊國就可解圍了。”後果如狐偃所料。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危急,遂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讓孫臏為軍師,臥在輜車中為田忌出謀劃策。田忌打算領兵直接去趙國,孫臏說:“排解糾紛不能用拳頭,勸人停止鬥毆不能伸手。抓住敵人要害乘虛而入,爭鬥雙方因形勢限製就會自然分開。現在魏國正在進攻趙國,它的精銳部隊一定全部開往國外,年老體弱的士兵留守國內。您不如帶兵直奔大梁,占據通往魏都的要道,衝擊它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趙國,返回來自救。這樣一來,我們既解了趙國之圍,又擊敗了魏國。”田忌聽從孫臏的建議,帶兵急奔大梁,魏軍果然離開了邯鄲。

另有,曹操做東郡太守的時候,治所在東武陽(東武陽故城位於今山東聊城莘縣十八裏鋪西段屯村西北,因縣居武水之陽而得名),屯兵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黑山的賊寇於毒等攻擊東武陽。曹操打算領兵從西麵入山,攻擊於毒的大本營,各部將領都認為應該返回東武陽自救。曹操說:“當年孫臏圍魏救趙,耿弇想奔向西安卻去攻打臨淄。如果賊寇聽說我向西攻擊其大本營而撤退,那麼東武陽的危機就可以解除了;如果賊寇不撤退,我能攻破敵人的老窩,而敵人卻一定不能拔取東武陽。”於是西進入山。於毒聽說後,果然放棄了東武陽西還。曹操伏兵半路攔截,大敗於毒。

當初,關羽圍困樊城和襄陽,曹操因為漢帝在許都,靠近賊寇,打算遷都。司馬宣王、蔣濟都勸說曹操:“劉備和孫權是外親內疏,關羽得誌,孫權肯定心裏不痛快。可以派人勸說孫權緊隨關羽之後,攻擊關羽,答應割取江南給孫權,這樣樊城之圍自然解除。”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關羽果然被孫權擒獲。

這裏說的是要進攻敵人的要害之處,敵人肯定要有行動。所以,善於打仗的人,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敢作戰立下的功勞;不在白刃搏殺之前爭鬥,不在進攻機會已失之後才防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蛇勢第十七

原文

語曰:“投兵散地,則六親不能相保;同舟而濟,胡、越何患乎異心。”孫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

漢宣帝時,先零為寇,帝命趙充國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將校皆曰:“善。”虜果赴水溺死者數百,於是破之。

袁尚既敗,遂奔遼東,眾有數千。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曹公既破烏丸,或說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公引兵還。康果斬送尚、熙,傳其首。諸將或問曰:“公還而康斬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曹公征張繡,荀攸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其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則必相救。”曹操不從,進至穰,與繡戰。表果救之,軍不利矣。

故孫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擊其頭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或曰:“敢問可使如率然乎?”孫子曰:“可矣。夫吳人之與越人相惡,當其同舟而濟,則相救如左右手。是故放馬埋輪,不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謂矣。

譯文

諺語說:“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領地內和敵人作戰,士卒在危急時就容易逃散,即使是六親也不能彼此保護;同舟共濟,即使是一北一南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擔心他們彼此會存有異心。”孫武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就像能首尾相顧的常山蛇率然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

漢宣帝時,先零羌反叛,宣帝命令趙充國征伐。趙充國領兵到達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為長期駐紮,防備鬆散,看到漢軍逼近,便慌忙丟棄裝備物資,想渡過湟水,因為道路險隘狹窄,趙充國在後麵慢慢地驅趕他們。有人說:“為什麼追逐敵人這樣遲緩?”趙充國說:“這是走投無路的賊寇,不能把他們逼急了。如果慢慢地追逐,他們就逃跑了不再回顧;如果逼急了,他們會狗急跳牆,拚死一戰的。”聽了趙充國的話後,部下都說:“說得對。”先零羌果然在渡河時就有數百名士兵淹死。於是大敗先零羌。

三國時袁尚因為失敗,逃奔到了遼東,手下仍有數千人。當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依仗著自己地方僻遠,不順服曹操。曹操這時已經打敗了烏丸,有人勸說曹操:“緊接著討伐遼東,袁尚兄弟就能被擒獲。”曹操說:“我要讓公孫康自己殺掉袁尚、袁熙,送來他們的首級,不用動兵。”曹操於是領兵而回。後來公孫康果然殺掉了袁尚、袁熙,並送來了首級。將領中有人問曹操:“您領兵返回,公孫康卻殺了袁尚、袁熙,這是為什麼呢?”曹操說:“公孫康平時就畏懼袁尚、袁熙。我如果逼急了,公孫康就會和袁尚兄弟合起來抵抗;如果鬆緩一下,他們就會自相殘殺。這是形勢決定的。”

曹操要征伐張繡,荀攸勸諫說:“張繡與劉表相互依憑而逞強,然而張繡是領著散兵遊勇向劉表求食。長久下去,劉表是不會提供的,最終兩人一定會離異。不如先暫緩征伐,引誘他前來。如果逼急了,劉表一定會來救援。”曹操不聽,進軍到了穰(戰國時楚邑,秦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鄧縣),與張繡作戰。劉表果然前來救助張繡,曹軍不利。

所以孫武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就像率然一樣。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尾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中部,頭和尾都來救應。”有人說:“請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孫武說:“可以。吳國人和越國人雖然相互仇視,可是當他們同船渡河時,也能如左右手一樣相互援救。因此,想用放走馬匹、埋住車輪的辦法來穩定軍隊,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整齊一致,奮勇殺敵,這才是治兵的方法。”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先勝第十八

原文

孫子曰:“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何以明之?

涼州賊王國圍陳倉,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卓曰:“智者不緩時,勇者不留決。速戰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全滅之勢,在於此也。”嵩曰:“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此,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蹈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吾前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誌。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兵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國走而死。卓大慚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