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體第一 管理者要正確擺位(1 / 3)

題解

大體即有關大局的重要道理。本篇論述君主的為政之道,即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必須通曉和掌握的統治臣民、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

原文

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譯文

老子說:“以清靜之道治國,以詭秘之道用兵,以無為之道治理天下。”荀子說:“一國之主,以知人善任為己任;普通百姓,以發揮自己才能為己任。”傅玄說:“士大夫能忠於職守、服從命令,各地諸侯能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朝廷三公能總攬天下大事並參政、議政,那麼天子就可以做到無為而治了。”怎樣才能證明這一點呢?

原文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譯文

堯主天下之時,舜掌管土地民眾,契掌管軍政賦稅,禹掌管工程,後稷掌管農業,夔掌管禮樂教化,倕管理工匠,伯夷掌管宗廟祭祀,皋陶掌管刑獄,益掌管狩獵。這些具體的事情,堯一件也不做,可為什麼他能做帝王,而這9個人卻心甘情願做臣子呢?因為堯知道這9個人各自有什麼才能,然後量才使用,讓他們個個成就一番事業。堯憑借這9個人的成就統治天下。

原文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人物誌》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眾能也。”】

譯文

漢高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定國安邦,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保證糧道通暢,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但我能了解並很好地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人物誌》中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所以,臣子以勝任工作為能,君主以善於用人為能;臣子以建言獻策為能,君主以善於納諫為能;臣子以身體力行為能,君主以賞罰得當為能。君臣之所以有別,就是因為君主能統率眾多才能之士。”】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議曰:《淮南子》雲:“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功已就矣,而不知規矩準繩,而賞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宮室也。’”孫卿曰:“夫人主故欲得善射中微,則莫若使羿;欲得善禦致遠,則莫若使王良;欲得調一天下,則莫若聰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簡,其為事不勞,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