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問:“假如總統來了,你可有房間給他?”
“當然有!”職員說。
“好。現在總統沒來,那麼你是否可以把他的房間給我?”
結果是安德魯得到了房間。當我們需要把別人的態度從否定改變到肯定時,幽默力量具有說服效果,它幾乎是一種有效的特殊處方。
托瑪斯·卡菜爾對幽默的理解可以說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他說:“真正的幽默是從內心湧出,更甚於從頭腦湧出。它不是輕視,它的全部內涵是愛和爭取被愛。”他還說:“幽默力量的形成主要在於我們的情緒,而不在於我們的理智。你的幽默力量是你,是你以愉悅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你。它表達出你個人的真誠,你心靈的善良,你對別人、對生活的愛心。你能夠真正掌握幽默這種力量,那麼你也能夠表現不平凡的作為,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有人認為幽默隻是一種輕浮,是巧舌如簧。這種人把生活搞得幹澀而痛苦,他不懂得幽默,也就從來不會實現精神上的超越。一個毫無幽默感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自己、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
當然,如果幽默是攻擊,是諷刺,是傷害,或是責備他人的武器,那麼隻會殺死別人的感情,最終也殺死自己的感情。這樣的幽默是酸溜溜的,毫無可取之處,而你將在別人心目中變成一個幹癟而可怕的人。
所以,真正的幽默不僅是在嚴肅與趣味之間達到相宜的平衡,而且是要剝去虛假的“機智”,在愛與爭取被愛的前提下擺脫不健康的“情緒”,睜開眼睛看自己錯誤的想法、膚淺的觀點和時而偏差的價值觀,進而使我們的身心和周圍的一切均衡地成長,實現更高級的文明。不消說,我們希望和幽默的人一起工作,我們願意為具有幽默感的人做事。小姐們喜歡選擇天性詼諧幽默的男人做丈夫,學生渴望老師把枯燥的學問講得妙趣橫生。同樣,我們要求商場和工廠的經理人才具備幽默力量,更希望政府官員多一點幽默感。政治家在競選時不忘多多利用幽默,小孩子也會因為父母創造的幽默環境而心智活潑健康。此外還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戲劇等藝術,我們無一不是在追求幽默。
這一切足以說明,幽默是一種滋養文明的文明,它產生在人們的愛與爭取被愛的基礎上,是人們改善自己和麵對生活困境時所產生的一種需要。
第十節運用幽默表達真正意圖
克諾克先生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走進一家小旅館,他想在那裏過夜。
“一個單間帶供應早餐,一天需要多少錢?”他問旅館老板。
“各種不同的房間有不同的價格:二樓的房間是十五個馬克一天;三樓的是十二個馬克;四樓十個馬克;五樓的房間則隻要七個馬克,先生。”旅館老板詳細給他介紹。
克諾克先生考慮了幾分鍾,然後拿起箱子要走。
“您是覺得我這兒價錢太高了嗎,先生?”老板問道。
“不,那倒不是。”克諾克先生回答道:“我隻是嫌您的旅館太低而已。 ”
克諾克先生之所以再三猶豫之後決定要走,很可能是因為嫌老板的定價過高,或者是自己囊中羞澀,但無論哪種原因,他都沒有直接表露出來。當老板對他正麵提出問題後,克諾克先生做出了很委婉的回答:“我隻是嫌您的旅館太低而已。 ”我們都能看得出他背後潛含的意思:以自己的實際情況消受不起這麼價格昂貴的待遇,這裏也有暗暗貶譏老板貪心過重的意思。
雖然克諾克先生的回答不像常規方式那樣袒露直率,但他說話的方式使其語言力度並未因此而減輕,而且立場明確,大有綿裏藏針、以柔克剛之勢。結果,由於借用了老板語言當中“價錢太高”之“高”的雙關語義,反其道而用之,更令前後兩句話相得益彰,妙趣橫生。
在一家食品店裏出現了下麵這種情景:
一個小男孩站在低低的櫃台前麵,凝視著一盒打開了的巧克力餅幹。“喂。小孩,你想幹啥?”食品店老板跟他打趣問道。“哦,沒什麼。”“沒什麼?我看你好像是想拿一塊餅幹。”老板說。“不。你錯了!先生,我是想盡量不拿。”小男孩頑皮地回答。老板不禁被他的機智和可愛逗得哈哈大笑,於是送給他一盒餅幹作為“嘉獎”。這位聰明的小男孩也正是利用了這種異曲同工的幽默技巧。本來他對美味望眼欲穿,饞得直流口水,但並不直說,而是直話曲說,“實話”巧說,表麵上看去似乎是否定了老板的話,實際上等於將自己的意圖變了個方式表達出來而已。小孩子似乎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以幽默力量來溝通,或借此達到目的。例如,小孩可能向父母要求一樣他並不想得到的東西,以期得到他真正想要的東西。如下麵這段對話:愛麗絲:“媽媽說不準我養狗。 ”朋友:“你不該這樣直截了當地要。向你媽媽要個小弟弟,她就會買隻狗來給你了! ”另外,從孩子的新觀點上,也可以獲得幽默力量。例如:父親責罵女兒太吵:“你不是答應我要安靜的嗎?我不是跟你說好,你不安靜的話就要挨打嗎?”“是啊,爸爸, ”女兒表示同意,“但是我沒遵守我的諾言,因此你如果不遵守你的諾言的話,也沒關係!”有時通過孩子,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缺點,從而學到如何輕鬆麵對自己。周末,父子兩人結伴到森林裏露營。“好了,很有趣吧?”父親問。“我想是吧,”兒子說,“隻是下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帶媽媽和番茄醬來。 ”有時候,小孩的幽默力量比大人們更早預見先機。有一位父親把自己當年的結婚照片拿給小女兒看。小女孩看著照片,先是疑惑不解,繼而突然眼睛一亮。“我明白了”她說。“就是這個時候你把媽媽帶回家來,幫我們做家務的。”孩子們可以借助幽默來看他們父母的角色。小孩:“爸爸,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北極探險家。 ”爸爸:“好極了。 ”孩子:“可是我想立刻開始訓練自己。 ”爸爸:“怎麼個訓練法?”孩子:“我每天要買一英鎊的冰淇淋,這樣我將來就能適應寒冷的天氣了。 ”再如下麵這個幽默故事:媽媽上完夜班回家,拉開燈時,發現地毯上撒滿了瓜皮果殼,並有一張醒目的字條。媽媽撿起來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媽媽,對不起,我困了,明天一定打掃。”媽媽忍受不了髒,便拖過吸塵器忙亂了一陣。打掃完後,媽媽上床睡覺,隻見枕頭上又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 ——“媽媽,謝謝您! ”做奶奶的也有發揮諷刺性的幽默力量的必要。例如某女士有四個孫兒,來與她同住了一個月。她告訴朋友說:“孫兒們來,帶給我雙重的歡樂! ”“怎麼說呢!”“他們來了,我很快樂;他們走了,我也很快樂。”避開正麵衝突,巧借他物,加以發揮,實質上是旁敲側擊。當事人巧妙利用某一事件或場景為基點,將自己的觀點用常規的邏輯順序推導出來,從而在諷刺、挖苦中叫人感受愉悅的幽默方法。茶館老板和妻子結婚兩個月,就生了一個小孩,鄰居們趕來祝賀。奧米爾別克也來了。他拿來了自己的禮物——紙和鉛筆。老板謝過了他,並且問:“尊敬的先生,給這麼大的小孩兒贈送紙和筆。不太早了嗎?”“不,”奧米爾別克說,“您的小孩兒太性急。本該九個月出生,可他偏偏兩個月就出世了。再過五個月,他肯定會去上學,所以我才給準備了紙和鉛筆。”
包括奧米爾別克在內的所有當事人,甚至包括廣大讀者在內,對茶館老板的“早”得貴子無疑是有類同的看法的,隻不過大多數人是心照不宣而已。而好事的奧米爾別克偏偏要當眾揭出老板夫婦的醜。在這當兒,老板的發問給了他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為了達到諷刺和幽默的效果,奧米爾別克首先否定了老板的疑問,並緊接著根據事情的表象亮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是老板或老板娘行為的不檢點使孩子這麼快出生,而是“您的小孩兒太性急”。這樣似乎得出了虛假的結論,但這並不妨礙含沙射影術的運用;接下來,奧米爾別克在這一謬論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推測,並最終證明了自己之所以要送給小孩子紙和筆的“遠見”。
突破常規式樣,達到幽默目的。一個人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采用了一種有別於常規的方式或方法而達到了完全相同的目的。不僅僅生活中是這樣,就是我們日常所離不了的交流工具——語言也有類似的情況。
而一旦我們將這種語言的特點運用到幽默當中,它就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幽默技巧。例如可以避開常規表達方式,而使用意味完全與之不同的另外一種語言模式來達到表達目的的幽默技巧。因此可以這樣說,該種技巧之所以能夠使整個幽默顯得詼諧有趣,引人入勝,不在於它的雄辯,而在於它的構思新奇,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