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這樣做,就能從今天開始變為_早晨型人_!(2)(3 / 3)

有次幸得機會與他對談,在偶然的話題之下我們談到了1萬小時,他說,在意識到能夠作為學者成為專家之前曾花整整1萬小時用於學問的鑽研。

"隻要花1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所在行業的專家。可以這麼斷言。花5000小時,不,甚至是3000小時也能成為名聲在外的專家。即使是花1000小時,不,甚至是500小時也能夠得到眾人的矚目。"

的確如此。我亦同感。

希望大家也做一思考。1萬小時是2萬小時的一半。也就是說,不到55歲,40歲時便能擁有這1萬小時。此時,是已經成為享譽所在領域的"一流人才"的人物,還是"一直用在睡覺上麵,一無可取,區區一名工薪族"而已。

哪種更好?請大家思考。

還希望大家在此再作思考的還有能夠成功的人和不能夠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

在本章開頭部分,我已作論述。

"能夠成功的人往往有好的習慣,而不能夠成功的人卻不良習慣纏身。"

而且還作了補充說明。

"能夠成功的人在想到‘這個很好!’的時候,會馬上將其習慣化,而不能夠成功的人即使想到‘這個很好!’,也不會將其習慣化,而是在度過餘生時仍然繼續以前的陋習。"

你想成為能夠成功的人,還是想成為不能夠成功的人?

究竟選擇哪一個?

成功人士如何度過周末的早晨?

有趣的是,休息的時候充分休息,工作的時候全力工作——即"張弛派"多為"早晨型人"。而與此相對,無論工作日還是周末都同樣狀態的"拖遝派"卻多為"夜晚型人"。

回顧我的上班時代,在工作能幹的人中間,張弛派占絕大多數。

周六、周日也出勤上班的職場人士不在少數,但這些多為工作能效欠佳的拖遝派。其工作的能效用五天的工作日不能夠完全達成,所以,隻能在周六周日出勤,彌補欠缺的部分。我就是其中的典型。

那麼努力,結果卻又如何呢?

去拜訪客戶,卻隻有報紙上的信息做談資,寒暄結束後終於進入工作的正題,但也完全是毫無說服力的推介。

如果不從根本上改善缺乏教養、不夠博學、知識麵過窄、根底太淺等短處,勢必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所以才會周末出勤努力工作。由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而其本人往往還意識不到這一點。

"既然這麼努力,將來肯定會出結果的。"

"總之就是很忙,都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

以前,可能會給這樣的職場人士頒發敢鬥獎或者努力獎吧,但身處當今時代,這毫無意義可言。

公司電費增倍的結果也不過如此的話,肯定會被認為"這樣做不合理"。在年輕員工看來,更是會戰戰兢兢地認為"如果成為他的部下或者後輩,肯定會被強製做同樣的事情"。

能夠成功的人,其周末的活法與工作日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可以與要好的同伴開辦研究會,創造共同討論的環境。還可以欣賞有意義的電影或者舞台劇,見見朋友等。還可以徹底地學習外語,寫寫小說,或者將自己的職業體驗歸納整理為實務書作。這些行動都是無可厚非的。能夠引起教養、博學、信息等多多益善的話題,將會成為獲得好評、被認為需再約見的基準之一。商業世界裏,速效性也是令人期待的。

如果有兩天休息,甚至還可以考慮遠足。為收集信息而旅行一趟也未嚐不可。

還可以從事實地調查的政治活動、誌願者活動等。我的朋友就有人這樣做。他身為職場人士卻花費10年時間,最終成為當地選出的代議士。這相當了不起。

無論如何,要重視這2萬小時,是存在可以隨心使用的方法的。甚至可以為此製訂出遠大的計劃。

究竟如何利用這個時間,想達到什麼目的呢?思考如何用於某項投資並進行收回嗎?還是用於學習什麼,那又該如何利用所學呢?

應該用長遠的眼光從目標開始加以比較,長遠地長期性地製訂出計劃來。

即便是每天早晨的1小時、2小時,積塵如山。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附加價值,請對這2萬小時加以有意義的利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