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們基於性格對人生與命運的重要影響,對性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流傳於印度民間的一個古老諺語曰:“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把握自已的命運,要從把握自己的性格開始。而前人對性格的大量研究成果,又是我們了解自己性格和把握自己命運的基礎。讓我們手執先人給予我們的命運鑰匙,打開自己人生的坦途。
1.性格透視鏡
要真正透視性格,必須從曆史、本質、發展的角度來理解性格,這樣才能科學地把握性格理論。
古往今來話性格
關於性格,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試圖給其作出解釋。而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最早提出性格學說,盡管遲於中國數百年,但是現代性格學說的奠立,源於西方。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最早提出的性格分類學說,把所有的人分成兩類:一類人是以“邏各斯”(理智)為指南並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類人則屈從於跟動物沒有多少區別的願望和需要。柏拉圖則用不同的靈魂占優勢來解釋人們的性格。例如,哲學家是智慧占優勢,軍人是勇敢占優勢,手藝人是情欲占優勢,等等。在西方,把個性理解為產生於社會的這種觀念,起源於亞裏士多德。他把人確定為政治的、社會的動物,認為人的性格產生於結合於群體的人們的社會情感和聯係,以及由人際交往聯係起來的集體生活方式。亞裏士多德的這種思想,構成西方最早的個性社會心理學的核心。
隨後,在18~19世紀,產生了在西方很具影響的拉傑法爾的相麵術和加爾的顱相學。拉傑法爾派認為,人的長相、臉型和性格、命運有聯係。1811年,奧地利醫生加爾研究大腦皮質不同部位的機能定位,並且認為,腦的某一部分是否發達,能在顱骨的外形顯示出來。因此,可以根據顱骨的外形來確定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例如,前額骨突出,就被認為是“聰明”、“精幹”;額骨扁平,則認為是“笨拙”,等等。加爾的這個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被他的學生施浦澤姆加以發展,成為一門“骨相學”.根據這種學說,一個人是忠誠老實,還是虛偽奸詐,是正直坦率,還是陰險毒辣,等等,隻要看一個人的頭骨長相就能推測出來。拉傑法爾的相麵術和加爾、施浦澤姆的骨相學,後來成為江湖術士、算卦看相者行騙和進行迷信宣傳的工具。
19世紀,一個叫德·高伯諾的法國人,把人的性格和膚色聯係起來,說不同的膚色決定著人們的不同性格。他認為,白人的特點是精力充沛,勇武善戰,尤其具有領袖才能;黃種人安靜而遲緩,穩定而不好動,工作勤懇,缺乏歡樂的天性;至於黑人,據他說,乃是三個種族中最低劣的,一無是處。這種種族主義偏見,後來被納粹德國法西斯分子加以擴展,提出了“種族決定論”的奇談怪論,說什麼性格是由種族決定的,“優等民族”的人天生具有優良性格,而“劣等民族”的人,則注定隻能是劣等性格,隻配受奴役、做奴隸,從而成了法西斯分子“侵略有理”的理論工具。
德國一個叫克瑞奇默的精神病學家,從人的體型的角度考察人的性格,提出性格和人的體型相關。他指出,具有“循環型”人格的人,體型是肥胖的;具有“分裂型”人格的人,體型是瘦長的;具有“粘質型”人格的人,體型是強壯的。這就是說,肥胖型的身體與循環型的人格(表現為活潑、開朗、善於社交、易激動)相關;瘦長型的身體與分裂型的人格(表現為孤僻、不善交際、拘謹、好沉思)相關;強壯型的身體與粘質型的人格(表現為認知與理解緩慢、粗獷豪放、有衝動性的行為)相關。
20世紀初,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在對性格的解說上,明確提出了“個性精神源出於整體精神之中”的觀點。認為個人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是一定的集體現象中派生出來的。馮特的繼承者們,進一步指出人的性格發展與人類精神和意識高級表現的關係,認為人的個性發展,與文化、科學、藝術的發展緊密相聯,人類的性格紮根於人類的精神土壤裏,並且從人類廣義的文化史中汲取養料。
在馮特以後,又有人提出“遺傳決定”的學說,認為個人的性格取決於遺傳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說,人的個性“80%決定於基因,17%決定於訓練,3%決定於偶然因素。”霍爾則鼓吹:“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他們實際上都認為,個人性格之間的差異就是遺傳因素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可能加以消除的。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了“刺激-反應公式”,認為人的態度體係、行為方式等等,都是由刺激反應構成的,給什麼刺激就有什麼反應;看到什麼反應,就可以知道他受到什麼刺激。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辦法任意地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兒子並沒有按照他的意願,發展成為他所希望的那種人物。
另一派意見,主張從環境和教育的角度考察性格。從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至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個性形成問題上都看到了社會的作用,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對於性格的影響,提出了性格不是遺傳的結果,而是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的原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更是大大前進了一步,他們強調人的活動本身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環境能改變人,人也能改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