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勇者從容,智者淡定:淡定的法則(3)(1 / 3)

危急時刻,更要冷靜

何謂冷靜?思想家說,冷靜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冷靜是一種智慧;藝術家說,冷靜是一種魅力。我認為,冷靜其實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品格。受挫時要保持冷靜,即在冷靜中鎮定反省;成功時更需要冷靜,即在冷靜中尋找新的起點,創造更大的輝煌。

冷靜與思考孿生,它使人深邃,催人成熟;冷靜即力量,它使人充實,永葆青春。

西方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隻獅子被獵人捉來後扔進籠子裏。

一隻蚊子飛過這裏,看到了在籠子裏麵不停地走來走去的獅子,問:“你這樣走來走去有什麼意義?”

獅子回答說:“我在找我能夠逃出去的路。”獅子怎麼也沒有找到逃出去的路,於是它躺下來休息,不再去想逃走的辦法。

蚊子還在那裏著急,繼續問獅子逃出去的辦法。

獅子無精打采地說:“我現在在休息。因為我找不到逃出去的辦法,所以還是耐心地等待機會吧。”

當蚊子還想問時,獅子終於發火了:“你總是這樣問來問去的有什麼意義?我始終都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在幹什麼,因為我一直保持著清醒,實在逃不出去我也沒有辦法,我已經盡力了,不像你隻會問來問去的!”

雖然獅子最終也沒有逃過被殺死的命運,但是它卻始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這樣至少它不會感到遺憾,因為該想的辦法該作的努力,它都已經試過了。

人類也應該這樣,也需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隻有這樣,一生才能無所遺憾與牽掛,才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因為這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完善自己,實現人生的全部意義。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冷靜質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靜質疑的態度也是清醒的表現,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塗一生,雖然有時會說糊塗也是一種幸福,但更多的則是悲傷與苦澀。

古今中外,因為不冷靜而鑄成大錯的例子不勝枚舉。著名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就是一個遇事不夠冷靜的典型:當聽說自己的情人被他人糾纏時,衝動地找他的情敵比劍,結果白白斷送年輕的性命,成為世界文學史上重大的損失;《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也是由於不夠冷靜,不能對當時的戰場情況進行正確的分析,一味蔑視敵人,結果兵敗走麥城,死於無名小卒的絆馬繩索之下;在著名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也是因為看到自己的愛人死於毒藥之下而不夠冷靜,衝動地喝下了毒藥,結果,愛人醒來,她卻死去,空留悲切!

人類有一個有趣的特征,那就是越到需要緊迫作出決定的時候,思想越容易混亂,有的人的思維幹脆已經不再反應了,漢語中的“驚呆了”、“急蒙了”、“驚慌失措”等詞彙,就是對這類情形的恰當形容。因為這種驚呆和急蒙,很多不幸就這樣發生來了。假如在這時你能有冷靜的情緒、清醒的頭腦的話,很多危險都是可以杜絕和化險為夷的。就像偉大的軍師諸葛亮一樣,司馬懿重兵於城前,他卻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上演一出“空城計”,令司馬懿狐疑不敢前行,最後退去。這是何等的冷靜和睿智!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越是在危急的時候,就越需要冷靜。假如你的生活中出現了重大的變故,你一定要保持鎮靜,至少看上去是鎮靜的。因為驚慌是帶有傳染性的,你會把這種壞情緒傳染給你身邊的人,這樣,他們會更加驚慌,如此這般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甚至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青蛙王國的國王要為女兒選納賢婿,要求就是通過組織一場攀爬比賽,第一個爬到塔頂的青蛙就會得到貌美如花的青蛙公主。群蛙紛紛報名,場麵甚是熱鬧。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鐵塔,仰頭都看不到它的頂端,仿佛直插雲霄一樣,看一眼就讓人感覺頭暈目眩的。圍觀的群蛙紛紛議論著爬塔難度太高,不可能成功。

比賽開始了。

這個鐵塔很難爬,又陡又滑,一不小心就會喪命,再加上群蛙不停地議論,所以,還沒開始,就有一些青蛙泄氣退出了比賽,僅有情緒高漲的幾隻還在往上爬。

群蛙繼續喊著“太難了,不可能爬上塔頂的,會喪命,趕緊下來”。就這樣,越來越多的青蛙累壞了,退出了比賽。

最後,僅有一隻卻還在越爬越高,一點沒有放棄的意思。終於,他成為唯一一隻到達塔頂的勝利者。

他哪來那麼大的毅力爬完全程的呢?難道他不知道爬塔很危險嗎?難道他沒聽到塔下群蛙的議論嗎?

大家議論紛紛,勝利者卻置若罔聞。

這時大家才發現,這隻抱得美人歸的青蛙原來是個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