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二十五歲的青春(1)(1 / 3)

陳遙

我是農村孩子。我爸是木工,初中文化。我媽是農村婦女,小學沒上完,算認得幾個字。我上麵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姐姐比我大三歲,上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我哥大我兩歲,成績很差,初中畢業後在家待了一年,也出去打工了。

那時候農村流行一個觀念,學習好就是上學的料,將來要當大學生,要考博士,要出國,雲雲。當然學習不好的話,那就是出力的命。很明顯我姐和我哥都不是學習的料,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也沒別的路可走,隻有打工掙錢,等到二十幾歲,回家相親、結婚、生子。就像許多人生來就要上學、讀研、工作、買房一樣,很多人的命運在其還隻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像是好萊塢大片,架構都是一樣的,隻是稍稍變換了幾個情節、幾個場景而已。

從這裏便能看出來,我家就是億萬個農村家庭的縮影。人們口中常說的農民工二代大多都是我們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往往把孩子的成績歸功於運氣,而如果碰巧運氣不佳,孩子不思學習,那也沒有什麼關係,下了學就走南闖北地打工唄,反正鄰家的誰誰誰在上海、在深圳、在廣州幹活,一個月好幾千,好得很。

當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每逢過年,父輩們聚在一塊兒談論最多的就是誰家的孩子在哪裏幹什麼,或是開車,或是當廚,或是挖煤,或是下工地,一個月掙多少,掙得多的臉麵上就會覺得有光,然後另一個人就會說,等我家孩兒下了學就去你家孩兒那裏幹吧,反正也不是上學的料。而現在他們談論最多的則是誰家的孩子結婚了、生娃了,誰家孩兒在外邊吃喝嫖賭了,以及誰家的孩子在工地的腳手架上踏空摔死了。

每當過年的時候聽到他們談論這些,我都在心底暗暗發誓,我一定不要走這樣的路,我一定要讓自己走出來,不要被這種潮流淹沒,讓自己最終淹死在裏麵。

慶幸的是我還算有點運氣,我的小學成績一向還算可以,偶爾還會考個滿分,給我父母帶來了一點希望。隻是這種希望僅僅是希望而已,他們從不認為我有什麼大的出息,即使現在和我爸交談,我說我要成為怎樣怎樣的人,我爸也隻會說,也不看你有幾斤幾兩,你哪有那個本事。

同這世上的大多數人一樣,我智力水平一般,在大人眼中我甚至都有一點憨。記得小時候當我爸在家裏做木工的時候,讓我去拿個工具,告訴我在某個工具箱的某一層,每次都要重複好幾遍我才能記住,有時候記住了,往往到了裝滿工具的屋子我又忘記了。我數學很差,即便是在我學習最好的二三年級,每次考數學我都是最後一個交卷,我答題很慢,一道有關小明的應用題我總是要比那些聰明的孩子多花費一倍的時間才能解出來。而我成績好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我的勤奮。

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家教的重要是一次停電去小夥伴家玩,在黑暗中聽到他媽媽在向他提問,他在回答。一直等到他回答完他媽媽的所有問題,他才能和我一起出去玩。我在門口聽他們母子一問一答,真真正正的是局外人,而這樣的場景則永遠都不會在我家出現,我父親隻會關心你考了多少分,考多了高興;考少了,罵人。

自始至終我爸都認為我的好成績是運氣,一旦我的成績開始出現下滑,他就開始轉變論調,說我終究不是讀書的料,他摳門小氣,初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要求買隨身聽學英語,他始終都不肯答應,認為那是花冤枉錢。

結果就是原本就不那麼聰明的我到了初中,因為數學的難度一下子增加,再加上我開始變得貪玩以及學校的整個氛圍(我就讀的初中現在已經關掉了),我的成績便開始下滑了。

能想象得到吧,我成績處在最頂峰的一刻便是小學裏三個班級中,其中一個的前幾名,而那所小學也隻不過是那個鄉,那個市,那個省,以及這個國,浩如煙海裏的最渺小的一個。

平庸的人太多了,以至於有時候連平庸你都算不上。

我的成績在初三降到了曆史最低點,尤其是數學,一百二十分的卷子就從沒考過三十分以上,更諷刺的是,當時一個年級隻有兩個班的中學,竟然在臨近中考前幾個月分了快、慢班,其中慢班隻有不到二十個學生,其中就有我。知道這代表什麼嗎?代表的意思就是,我已然成了害群之馬,而且已經被徹底拋棄了。我憤怒,難過,傷心,挫敗,向老師抗議,我數學、英語雖然差,但我並不是一個搗亂的孩子啊,但是沒人聽你這些,在他們眼裏,顯然你不可能通過中考,分到哪個班沒有什麼區別,而既然已經分了,那你就認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