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培養一份好心態(4)(2 / 2)

人生因寬容而精彩

所謂寬容就是以寬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人和事。寬容本身包含著謙遜。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如果不能虛懷若穀,就不能有效地吸納有益於自身發展的精神食糧,隻有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態,我們才能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充實、拓展、成就自我。寬容不僅是一種與人和諧相處的素質,一種時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納他人長處、充實自我價值的良好思維品質,“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要做一個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必須具備一個必然的基礎,那就是有一顆和常人不一樣的寬容之心。一個人要想成功,隻有處處多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寬容別人,這樣才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夢想才會更容易實現。

清代鄭板橋說,在通往佛殿的路上,既有鮮花也有毒草,可見佛能包容。他還說,蘭草有了荊棘的護衛,生長得越發旺盛。這蘭草是君子,荊棘是小人,可見,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正是因為能夠接納小人。

這是一個讓人靈魂震撼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經過一場激戰,有兩名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他們倆相互鼓勵,相互寬慰,在森林裏艱難跋涉。十多天過去了,仍然沒有與部隊聯係上。他們靠身上僅有的一點鹿肉維持生存。又經過一場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剛剛脫險,走在後麵的戰士竟然向走在前麵的戰士安德森開了槍。

子彈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開槍的戰士害怕得語無倫次,他抱著安德森淚流滿麵,嘴裏一直念叨著自己母親的名字。安德森碰到開槍的戰士發熱的槍管,怎麼也不明白自己的戰友會向自己開槍。但當天晚上,安德森就原諒了他的戰友。

後來他們都被部隊救了出來。此後30年,安德森假裝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安德森後來在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戰爭太殘酷了,我知道向我開槍的就是我的戰友,知道他是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去。直到我陪他去祭奠他的母親那天,他跪下來求我原諒,我沒有讓他說下去,而且從心裏真正寬容了他,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好朋友。

對於寬容,英國諺語說得形象:“世界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阿拉伯人說得風趣:“月亮的臉上也是有雀斑的。”說到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寬容並不代表無能,卻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博大和人格魅力的體現,所以清代的申居鄖說:“胸中要有徑渭,然亦須氣量含宏,不可太生揀擇。”弘一大師說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密蘇裏州的羅夫·波頓先生講述了他對“寬容”的理解。波頓先生9歲失去母親,12歲時失去了父親。當他開始上學時,其他的孩子都來找他的麻煩,他傷心得想去打他們,可是收容他的農夫對他說:“永遠記住,能忍住不打架的,要比留下來打架的人偉大得多。”他牢記農夫的話,一直沒有和人打過架。

有一次,羅福亭太太給兒子買了一頂帽子,兒子既得意又高興。有一天,一個大女孩把羅夫的帽子扯下來,在裏麵裝滿了水。她說她之所以那樣做是想讓那些水能夠弄濕他的大腦袋。羅夫在學校從沒有哭過,但在回家之後他號啕大哭。那一天,羅福亭太太給了兒子一些忠告,讓他消除了所有的煩惱和憂慮,而且把他的“敵人”都變成了朋友。她說:“羅夫,要是你肯對他們表示興趣,而且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的話,他們就不會再來逗你,不會再叫你小臭孤兒了。”他接受了母親的忠告,並且用功讀書。不久後他就成為班上的第一名,但從來沒有人忌妒他,因為他總是在盡力幫助別人。

寬容別人並為別人做好事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快樂,因為這能讓你更健康和快樂。現代心理學上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必須要有自我犧牲與自我約束,這樣才能達到自我了解與快樂。這說明一個通俗卻又淺顯的道理:向別人不是示強,而是示理、示義,來自外界的反應就會是尊敬、友善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