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正確認識與管理好自己的經濟(3)(1 / 3)

猶太人老板中很多人都像洛克菲勒那樣,對任何的開支都是精打細算,為的就是盡量地降低成本,減少費用,他們總是說:“要把一塊錢當作兩塊錢來使用。如果在一個地方錯用了一塊錢,並不就是損失一塊錢,而是損失了兩塊錢。”

另一位猶太人克裏奇,也是以崇尚節儉、愛惜錢財著稱,他被當時的人稱為連鎖商店大王。他的商店遍及全美50個州和國外的很多地方,他的資產數以億計,但是他的午餐從來都是1美元左右。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爾·克德有一天去參觀一個展覽,在購票處看到一塊牌子寫著:“5時以後入場半價收費。”克德一看手表是4時40分,於是他在入口處等了20分鍾,然後購買了一張半價票入場,節省下了0.25美元。克德公司每年收入上億美元,他之所以要節省0.25美元,完全是受他節儉的習慣和精神所支配。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致富,得益於他們節儉的思想。

猶太人特別是猶太商人不管多麼富有,絕不會隨意揮霍錢財。在宴請賓客時,以吃飽吃好為尚,不講排場;在生活中,以積蓄錢財為尚,不會用光吃光,手頭空空的。

猶太富商亞凱德說:“猶太人普遍遵守的發財原則,那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

所以,懂得節儉就是在創造財富。當然,節儉並非要求我們隻賺錢不花錢,該花的一定要花,不該花的堅決不浪費。作為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節儉,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就大把地花錢。

正確認識理財觀,理好自己的財

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可供支配的金錢有限,有人可能就會說:“我又掙不了多少錢,沒有什麼財可理呢?”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即使是富有的人最後也會揮霍一空甚至窮困潦倒。所以,我們要學會理財,看緊我們的錢包。

理財專家給年輕人的建議是:隻要你有收入。有現金流,錢再少,隻要好好規劃,一樣可以理財,關鍵就看你有多強的理財意識。

古時候有個國家,它的福利事業已經非常發達了,國王每年會給那些沒有生活來源的平民很多的補貼。但是有一年一個老人因為吃不飽,竟餓死在自己家中。當他的死訊傳到王宮後,國王非常吃驚,決心調查此事,到底是誰拿走了老人的錢?

調查結果很快出來了,原來老人每次領到補貼以後,總是先買一些價格昂貴的水果和甜品以及酒類,等把它們吃完之後,再用剩下的錢去買生活必需品,這樣長久下來老人一直過著半奢侈半饑餓的生活,終於沒等到下次補貼的到來……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卻映照出“月光族”的生活狀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其實,理財的關鍵不在於你每個月能賺多少,而是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照看好你手中的錢,不讓它們從指縫中漏出去。

25歲的沈潔,早在讀書時期就有了儲蓄意識。但隻是把壓歲錢存入銀行做定期存款,一般是3-5年的定期儲蓄,因為沈潔認為短期內不會動用這筆錢。

工作後,沈潔的收入雖然不高,但沈潔每年仍要製定一個儲蓄計劃,並盡力完成。之後,跟同事們聊天時,沈潔了解了國債、基金等投資渠道。於是,就開始了自己的理財之路。

沈潔用全部的儲蓄買了3年期國債。兩年後,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熱銷的時候。她購買了2萬元,嚐試一下。實際上,她對這類產品一點概念也沒有,還好本金安全收回,收益超過了10%,比存銀行定期好多了。

不過,沈潔真正花工夫的是基金。近年證券市場行情比較好,各種基金收益率很高,所以,她又把手中30%的資金投了基金。購買基金前,沈潔經過慎重選擇,做足了功課。本來她打算購買幾支老基金,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新基金。因為老基金淨值太高,會增加投資成本。後來,這幾支基金的回報率都超過了16%,算是一筆不小的收獲了。